在几家著名的音响器材公司先后推出过几个失败的产品之后,飞利浦终于成功发明了卡式录音带(compact cassette),其时1962年。
可是这种新型的声音储存器并没有为传统的黑胶唱片制造多少麻烦。卡式录音带蛰伏了差不多二十年,才遇到伯乐,一夜之间声价十倍。1979年,索尼把革命性的随身听(walkman)推向市场,社会文化便发生巨变。卡式录音带一下子从边缘产品晋升到与黑胶唱片分庭抗礼的位置,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势。
中文“卡式录音带”是从它的英文俗称“cassette tape”翻译过来的,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它被简称为卡带、磁带或者录音带,在粤语地区则叫盒带。
1980年代,收录机和卡式录音带进入中国大陆,随即横扫大江南北。当年,又有哪个家庭不用(或者渴望用)收录机每天播放一两个小时的港台流行歌呢?“十年浩劫”砸毁唱机和黑胶唱片,“改革开放”带来收录机和卡式录音带,从此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痛。
卡式录音带和黑胶唱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A、B两面。播放完A面之后,需要动手翻面。我一直觉得这个小小的动作做起来很有趣。后来增加了自动翻面功能,后来CD异军突起,一统江山,我的这种小乐趣就消失了。据说村上春树曾经公开呼吁CD生产商保留A、B两面播放的特点,可惜不予采纳。如今CD也快成明日黄花,新的音乐载体,一个面都没有。
我在卡式录音带的辉煌年代成长。十一岁时,在新华书店听到一首令我十分感动的曲子,店员告诉我,那是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的《星空》(Lyphard Melody)。
按下收录机的播放键,两个齿轮不慌不忙地转动着,首先带出一段微弱的噪音。等待着,等待着,等待着,第一个音符冲破混沌。
这种焦灼的期盼,还好,并没有消失。在咖啡店一角,你死死地盯着店门,手指毫无节奏地敲着桌面……门被打开,是她!你向她招手,她向你微笑,然后向你走来,一步,一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