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随笔作家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写自己的,另一类是写别人的。
写自己的随笔作家数不胜数,但是取得成功的迄今为止只有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一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成功是指文学上的成功,而不是商业上的成功。
蒙田被认为是随笔这种文体的开山鼻祖,他大半生都隐居在远离尘嚣的塔楼里,与书籍为伴。塔楼下是继承而来的领地。由于祖上的庇荫,蒙田虽没有锦衣玉食,但至少衣食无忧。而他本人也对柴米油盐之琐事相当鄙夷,甚至不无自豪地坦言自己分不清莴苣与卷心菜。所以在蒙田的随笔里,你看不到人间烟火,尽管他在冷嘲热讽之余,也会提供一些不太实用的生活小窍门。
蒙田并没有著书立说的打算,他写随笔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记忆力不大灵光,故而不得不将生活细节一一用笔墨记录下来。蒙田的生活,毫无疑问是以精神生活为主。读了什么书?书中记载什么智慧?自己对它又有什么看法?从来没有一个智者会像蒙田那样推心置腹,把思想的过程和盘托出。读者很容易被这样的文字吸引,继而感动,继而向往这种纯粹的生活,并且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就思想境界而已,恐怕只有弗朗西斯·培根的随笔可与之相比。但话说回来,培根是属于写别人的随笔作家。
查尔斯·兰姆和威廉·赫兹里特之后,写别人的随笔作家在数量上远不及写自己的随笔作家。可是,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后者没有一个取得成功。
可能有读者会发问:E·B·怀特(E.B. White)如何呢?怀特的确是20世纪写自己的随笔作家的典型,他在美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在非英语国家也有一定的读者人数,那是因为他能够写一手简朴而流畅的英语,又有哪个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没有读过怀特的文章呢?
同样热衷写自己,但是与蒙田有天壤之别的是,怀特的随笔充满日常生活气息。我一直很佩服他能够将几天时间花在研究红壳鸡蛋与白壳鸡蛋的差异之上,然后再花几千字把研究结果详细地告诉读者。我不否定,怀特的随笔带给读者一种情趣、一点娱乐和几分放松。然而,它不是思想的催化剂,它不会使人有所进步。在此我大胆地预言(如果我错了,欢迎找我算账),一百年之后,仍然被世人阅读的怀特著作,只有童话。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说过,随笔作家应该有某种强烈而执着的信念,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构筑一片神奇的领地,把短暂的人生提升到永恒的高度,也使读者暂时忘却恼人的世界。
完全赞同!所以我感到遗憾,因为在写自己的随笔作家之中,就只有蒙田一人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