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2日,星期五。路人低头疾步行走,心思早已飞到日落之后的周末时光。约书亚·贝尔(Joshua Bell)打扮成街头艺人,在华盛顿一个地铁口拉响天籁般的琴声,希望能留住几双急速的步履。
贝尔演奏了45分钟,期间共有1097人路过,却只有7人驻足聆听。其中一人认出这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慷慨地打赏了20美元,使他整个卖艺活动获得的赏金增加到32.17美元。
翌日,《华盛顿邮报》报道了这个玩笑,引起人们议论和反思。人们不懂艺术,却愿意花几百美元进入音乐厅,这是为什么呢?是附庸风雅吗?
然而议论过后,艺术的景况依然如故。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城市里,你都能够找到这样一个人。他留着长发,胡子拉碴,套一件皱巴巴的T恤,穿一条破烂的牛仔裤,脚上的靴子明显带着岁月伤痕,而脚边的皮箱同样写满历史记录。他靠在路边的一堵墙上,看上去很疲倦、很虚弱,偶尔抬手掩饰几声咳嗽。没有人留意他,他也没有扫视行色匆匆的路人。
良久,他从皮箱取出一把小提琴——不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名琴,但是为了拥有它,似乎付出了不少代价,甚至损害了健康。他凝视着它,抚摸着它,呆滞的目光又恢复了往昔的神采。那神采,是三千年前缪斯女神投射在荷马身上的艺术光芒;是三千年来游走于世界各地的吟游诗人特有的尊严和骄傲。他开始演奏,为自己演奏,为艺术演奏,为演奏而演奏……一曲奏罢,你会发现,他的嘴角挂着一丝笑容,或者眼里噙着一滴泪水。他陶醉在如泣如诉的美妙之中。
而人们依然匆匆而过。
而人们依然匆匆而过。人们只能匆匆而过,只能视而不见,只能充耳不闻。因为人们很清楚知道,他演奏的正是自己在某个岁数所丢弃的梦想;他演奏的正是自己在某个夜里所抛弃的真爱。
而人们依然匆匆而过。偶尔有一个人,心头突然一热,往皮箱抛下一枚硬币。吟游诗人抓过硬币,到路对面的面包店换一个特价处理的隔夜面包。他,已经两天没有吃过一口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