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6日

蒙田的旅行日记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所处的时代,正是战火纷飞的乱世。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既在战场上鏖战,又在思想领域短兵相接。蒙田虽然身为天主教徒,却对这场似乎没完没了的纷争日渐生厌,最终在1570年,正值37岁的壮年期退出社会生活,退隐到离波尔多30公里的一座塔楼里,不问世事。

塔楼的第三层是极具特色的圆形书房。书房的柱子和横梁,都写满了格言,共五十七句。这些格言有的摘自古代名著,有的则是蒙田对古人智慧的理解。其中有不少格言出自塞克斯都·恩皮里柯的《皮浪主义纲要》。

比如,“非彼亦非此,两者皆不是”、“这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我什么都不懂”、“我不能明白”、“我知道什么”、“我搁置判断”。

从这些格言可以看出,希腊怀疑主义哲学家皮浪对蒙田的影响有多大。但是蒙田并不是纯粹的怀疑主义者,而是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各种思想理论兼收并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在怀疑主义的基础上,用各种智慧的砖石,建造了自己的哲学塔楼。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如果蒙田像皮浪那样疯狂,他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随笔录》,就过早地死于非命了。要知道,皮浪从来都不相信人类的感官,即使看到前方有个大窟窿,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一脚踏下去。

令人捉摸不透的是,这个优哉游哉的塔中人在写完两卷《随笔集》之后,1580年,突然对外面的世界发生兴趣,决定离开自己的领地,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国旅行。几个友善且清闲的好友担心蒙田会像皮浪那样不顾危险一往直前,自愿作伴。于是一行人从波尔多出发,横穿法国,经德国、瑞士、奥地利,进入意大利。整个旅程历时十五个月之久。

其中一个同行者负责写旅行日记。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只干了一段时间便离开大队,旅行日记交由蒙田自己执笔。作为蒙田的读者,我们当然希望那位同行者越早滚蛋越好。但是考虑到,那个时代生活条件之落后,长途跋涉之艰辛,加上蒙田身体之虚弱——不时受肾结石和肠绞痛的折磨,在这种状况下写出的平静而详尽的日记,又难免叫人有些戚然。

尽管如此,总体而言蒙田在这次旅行中获得的快乐是多于痛苦的。这位哲学家始终保持着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对每个微小细节都抓住不放。而作为世界随笔第一人,他那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论,使这部旅行日记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名人纪行、旅行指南和社会风情画……哦不,成为不了当时的旅行指南,因为蒙田直到去世都没有把这份手稿出版。

蒙田返回塔楼后,把旅行日记束之高阁。它几乎永远尘封,在差不多二百年后才被意外地发现。为什么蒙田不将它出版呢?我想,大概是他觉得这份流水账式的记录没有多大学术价值吧。又或者,日记中涉及宗教的内容可能对宗教战争起火上浇油的作用吧。事实上,蒙田旅行归来后被推选为波尔多市长,任内致力于调停宗教冲突。很遗憾,在一个非理性的时代,没有人愿意像蒙田那样搁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