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瘦骨伶仃、弱不胜衣。常常有一些男孩不远千里跳到我的跟前,捋起衣袖,屈肘鼓劲,涨红的脸散发出暴发户的气焰。
“看那,老鼠仔!你有吗?”
他们的目的,一半炫耀,一半嘲笑。唉,我那皮包骨的身板,自然不会有“老鼠仔”。
粤语的“老鼠仔”,是指屈肘时上臂明显隆起的肱二头肌。但是在西方语言中,“老鼠仔”可指人体所有的肌肉。
我们知道,“肌肉”的英文是“muscle”。它其实是一个外来语,直到14世纪才登陆不列颠。它直接取自法文。法文“muscle”则是源自古罗马拉丁文“musculus”。而这个拉丁文,查实又源自古希腊。它的原意是“小老鼠”,后来引申为“肌肉”。
显然,古希腊人早就发现人体某些肌肉极像小老鼠(比粤人早n年呢)。除了刚才说过的上臂肱二头肌,还有大腿股直肌、小腿腓肠肌等,也有点像小老鼠,尤其在活动的时候。
我十分佩服古希腊人的想象力,只不过,如果把一个肌肉发达的奥林匹克摔跤手想象成身上爬满小老鼠的人,就有点恶心了。有见及此,聪明的英国人就分别用不同的名词指称肌肉和老鼠(很多欧洲语言也是如此),分别是“muscle”和“mouse”。嗯,还是区分开来比较顺眼。
除了“肌肉”和“老鼠”,“贻贝”(淡菜、青口)的英文“mussel”也是源自古罗马拉丁文“musculus”。贻贝的外貌是否像小老鼠?见仁见智吧。不过,颜色倒是十分相近的。
从古代的“肌肉”、“贻贝”,到现代的“鼠标”(mouse,台湾人称作“滑鼠”),老鼠对人类的贡献真不小呢。
回想当年,不管我如何瘦、如何弱,肌肉一定有的。有肌肉就是有“老鼠仔”。可惜那个时候的我不了解“肌肉”和“老鼠”的词源,无法当场予以反击,只好像老鼠一样灰溜溜地跑掉了。如此看来,知识的确比肌肉更有力量。
最后谈谈本文的标题……相信读到这里的你已经识破小弟的小把戏。标题纯属“用词造句”,旨在把今天三个主角串联起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意,更无科学根据,请勿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