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新年,又或者是1998年的圣诞节,总之是这段期间,在卡德罗纳河流域国家公路旁边的铁丝围栏上,挂着四个来历不明的胸罩。
卡德罗纳河流域,位于新西兰南岛的中奥塔哥区,那是个肥沃的牧区。
谁把胸罩挂在那里?动机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我猜想,可能是某个节日舞会结束之后,四位女士依然情绪高涨,在开车返家的途中忽发奇想,脱下胸罩挂在围栏上……
牧主发现后,并没有把胸罩摘掉,而是找来记者报道此事,希望失主回来认领。结果事与愿违,一个月之后,围栏上的胸罩数目增加到60多个;到2000年10月,增加到200个。从此,这段围栏就成为旅游胜地,被称作“卡德罗纳胸罩围栏”。甚至有人“恶搞”,把卡德罗纳的英文“Cardrona”改为“Bradrona”(bra 就是胸罩,你不会不知道吧)。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不期然而然想到破窗原理。这难道不是破窗原理的一次无害的演绎吗?
破窗原理,broken windows theory,是詹姆斯·威尔逊和乔治·克灵在1982年提出的。这两位社会学家在《大西洋周刊》发表文章,分析犯罪和反社会现象。他们在文中作出一个假设:有一栋大楼,如果它有一两个破窗没有及时修复,那么破窗的数目就会不断增加,直到整栋大楼没有一个完好的窗户为止。因为,破窗越多,时间越久,无序和麻木不仁的氛围也会越来越重,继而让人产生一种“犯罪不受惩罚”的心理。所以他们呼吁纽约警察,不要把大部分警力都放在重大案件之上,而是应该改善市容、增派巡警维持日常秩序,令小偷小摸的小罪行不容易发生。纽约市长在1990年采纳这个意见,犯罪率尤其是严重罪行的发生率果然大幅下降。
在卡德罗纳展示胸罩当然不是犯罪行为。不过,在社会道德层面上,这无疑是一种反叛和挑战。道德压力团体不时抗议,反而起火上浇油的反作用,胸罩的数目到2006年初已经增加到800个。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800个胸罩一起迎风飘动,那情景是多么的壮观啊。不知道卡德罗纳的绵羊有没有想法,驾车路过的男性司机就一定有很多想法。车祸的发生率与胸罩的增长率成耐人寻味的正比。当地政府终于忍无可忍,决定清除它们。
在清除卡德罗纳胸罩围栏的前夕,世界各地的支持者纷纷涌来,一怒之下将围栏上的胸罩数目增加到蔚为大观的7400个。她们(也有他们)以一场嘉年华会纪念这道另类的风景,并且举行筹款活动,把现场筹得的一万美元捐赠给新西兰乳癌基金会。
这个破窗原理演绎到最后竟然跟所有破窗一样被打破,带来出人意料的建设性结果。或许,女人的行为无法用理论去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