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每次推出最新款手机都会叫众多“果粉”和炒家兴奋不已。为了拥有它,“果粉”节衣缩食,把生活水平降低到赤贫线以下也在所不惜。我实在想不明白,他们手上的“上一代”至少有九成新,装饰性和实用性跟最新款的也相差不远,没必要更新换代嘛。
“没必要?”一撮“果粉”用三分鄙夷七分同情的怪异目光来回扫荡我以及我手上的诺基亚物理键盘式老人机,然后用接近人体极限的耐性向我解释,“当身边的人都使用最新款苹果,你不跟着换代就显得很落伍,会被嘲笑的。”
哦,我明白了,原来是牧群行为。
牧群行为,是外来语,原文是英文“herd behavior”。它有一个常见但不准确的译名叫“羊群效应”。
显而易见,牧群行为是从生物学领域引申出来的。牛仔和羊倌就最清楚了,他们驱赶牛群和羊群,是不需要朝每只畜生的屁股都抽上两鞭的,只要带领一两头牛羊先行,其他的就会一哄而上,本能地跟着走动。
近代以来,不怀好意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常常把牧群行为这个词用在人类活动中,指的是数量极大的一群人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进行同一行为。通俗地说,牧群行为就是盲目跟风、从众。
啊,谁人如此胆大包天,竟敢把人群称作牧群?此人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十九世纪的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Søren Kierkegaard)。他把人类社会道德称为“牧群道德”。我们知道,这位哲学家一生饱受牧群道德的攻击,日子确实不好过。接着,第一个完整使用“牧群行为”这个词的人是英国外科医生威尔弗雷德·特罗特(Wilfred Trotter),他在1914年出版的《在和平和战争状态下的牧群本能》这部著作中分析了牧群行为。
我的胆色不如克尔凯郭尔,因此我不敢说跟风、从众的人的智商和马牛羊的相差无几。我以最大的善意猜测,人们在跟风、从众的时候,脑袋或许没有来得及启动思考和判断的功能。超市内哄抢特价商品的大妈便是一个令人瞬间哑口无言的例证。
除了超市和苹果专卖店,另一个牧群行为的高发地是股票市场。牧群行为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巨浪,投资者永远在贪婪和恐惧之间摇摆,不是过度乐观就是过度悲观,导致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的真正实力。这个问题困扰人类几百年,未来几百年恐怕也解决不了,除非人类杜绝牧群行为。
你也许会说,牧群行为虽然愚蠢,但伤害不大,不就是损失一些金钱嘛,没什么大不了。此言差矣,如果不幸成为“巴汝奇的羊”(详情请看拉伯雷的《巨人传》),你是会粉身碎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