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8日

小乘佛教

  

在创始人释迦牟尼圆寂之后,佛教发生分裂。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其后,从两大部又分裂出更多部派。根据史料记载,总共有十八部之多。接着,大众部式微,上座部成为正统。正统到公元前1世纪,一股新思潮诞生为止。

这股新思潮吸取大众部失败的教训,一开始便向上座部发起攻击,很不厚道地把上座部贬低为“小乘”,同时自我标榜为“大乘”。所谓“乘”,为运载之车的意思。因此按汉字古音应读作shèng(“剩”音),但是现代人都读作chéng(“成”音),这也未尝不可。佛教信徒将修行法门比喻为乘车。大车当然比小车好。大乘鄙视小乘就好比红旗牌轿车鄙视永久牌自行车。

大乘和小乘有很多显著的不同,譬如对“空”的理解、对佛陀的看法等等。而最根本的对立,也就是“小乘”、“大乘”名字的因由,是修行目的的不同。简而言之,小乘佛教修行的目的,用中国人熟悉的说法是“独善其身”,而大乘则是要“兼善天下”。小乘重在自我解脱,通过个人修行,入于涅槃。大乘则反对小乘“自利”,颂扬“利他”,他们以成佛为目的,普度众生。

大乘佛教自印度诞生后,很快向北传播,经中亚进入中国,再传到朝鲜和日本。而小乘佛教则向南发展,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诸国。故此小乘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由于包含贬义,现代佛教徒和学者都呼吁避免再使用小乘佛教这个称呼,改为上座部佛教或者南传佛教。

鄙人没有宗教信仰,在此说句公道话。小乘佛教被贬低二千多年,信徒并没有用“滥乘佛教”、“乱乘佛教”、“醉驾佛教”对大乘佛教以牙还牙。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人,是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说的。小乘佛教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下来吧,正如哥特式、巴洛克、印象派、野兽派等名字,原本也是贬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