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代宗景泰二年,即1452年,朝廷在珠江口西南设置顺德县。在此之前,这一带属南海县管辖。
顺德诞生的背后,是一个亡命之徒的故事,有一段短命王国的兴衰史。
在顺德大良与勒流之间,有一座飞鹅山,每年四月份都被“孝子贤孙”挤得水泄不通。因为它是顺德最具规模的墓园。过去,它却是牛的乐园,附近农民会在山中放牛。其中有个牛倌叫黄萧养,1410年出生(可能),南海县冲鹤堡人(现属顺德勒流),民间传说称赞他为人豪爽,有侠义心肠,爱打抱不平。
由于太爱打抱不平,他把一名土豪的仆役打死。杀人自然要偿命,然而这个牛倌命不该绝,在等候发落之际,幸遇明英宗大赦天下,死里逃生。可是,黄萧养并没有成为中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狱后,他继续“作奸犯科”,在广东沿海一带做私盐生意。结果是二进宫,这次不会再有大赦了。
怎么办?困兽犹斗。黄萧养鼓动广州大牢里的一众亡命之徒,发动暴动,成功越狱。俗语说“一不做二不休”,与其逃亡,不如反抗到底。他返回家乡招兵起义。没想到,振臂一呼,竟一呼百应,广东各地农民纷纷加入,人数达十万之多。可见当时的民怨有多沸腾。
1449年6月,黄萧养率领农民大军攻陷太艮堡。8月,占据五羊驿,包围广州城,并在一场关键战役中重创朝廷大军,诛杀多名将领和官僚。其后,石岐、新会、东莞等地亦先后得手。
同年10月,黄萧养称王,谓顺民天王,国号大东,改元东阳,定太艮堡为都城、五羊驿为行宫,分封文武官员一百多人,统治大半个珠江三角洲。
称王后,黄萧养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充分暴露其小农意识,也注定他只能当杀人越货、强抢民女的山寨王。当其时明皇朝遭遇土木堡之变,京师大乱。要是黄萧养一鼓作气挥军北上,集合各地的反抗力量,朱氏气数尽矣。
朱氏获得喘息的机会。喘息到1450年4月,它可以深呼吸了。从广西、江西和南京等地调配的各路大军齐集广东,与大东国农民军在广州城之南的珠江水道展开水战。双方鏖战五日五夜,最后,凭借装备、补给、素质等方面的优势,明军险胜。黄萧养虽力战到底,却寡不敌众,终中箭落水。存在只有半年的大东国,就此画上句号。
离奇的是,无论怎么打捞,始终找不到黄萧养的尸体。逐渐,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流传:就在黄萧养落水之时,江面上突然出现两只大白鹅,背负受伤的顺民天王翩然而去……从此,这一带水域就叫白鹅潭,即现在广州沙面岛附近较宽阔的珠江水面。
由此可知,朝廷和民间对黄萧养的评价呈两极化。朝廷把这场民变定性为“暴乱”,而民间及后世的马列主义者则视为“起义”。鄙人近日参观所见,亦发现这分歧:在顺德博物馆的黄萧养铜像下,是“起义”;在大良历史展览厅里,却是“暴动”。鄙人素来站在理性、客观、中立、公正、持平的立场看待历史,故而觉得“起事”、“举事”、“民变”等词会更恰当。
镇压“黄萧养之乱”后,朝廷感到有必要加强对“南蛮人”的管治,遂在珠江地区增设两县,南置顺德,北置从化。一顺一从,一德一化,真是一个专制政权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