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小碗心灵鸡汤。
1993年,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和马克·维克多·汉森(Mark Victor Hansen)在聊天中产生一个主意:偌大的社会,一定有很多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不为人所知,如果主人公能够分享这些故事,说不定会帮助身陷相同困境的人挣脱出来。
两人都是励志演讲家,经常到企业和社区演讲,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利用职业之便,他们将反馈而来的励志的、有抚慰力量的故事编写成书,《心灵鸡汤》便诞生了。
之所以叫“心灵鸡汤”,是因为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认为鸡汤营养丰富,能够增强抵抗力,在现代感冒药问世之前一直是治疗感冒的首选。更重要的是,它常常带有一股怀旧情怀、一些温暖影像——浅黄色的鸡汤,淡黄色的记忆,那个黄昏的厨房,那个忙碌的身影,随着汤羹的移动,随着书页的翻动,再一次触动你的心灵……
坎菲尔德和汉森带着书稿来到纽约,才发现现实是如此冷酷。所有出版社都拒绝他们。唉,不是说出版商只有商业头脑而缺文学修养吗?他们丢弃伟大的文学作品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人精嗅不出一部畅销作品的味道呢?况且两位作者不是一般作家,而是口才极佳的演讲家。任其巧舌如簧,出版商始终不为所动,实在令人大惑不解。也许他们今天也大惑不解。
就在两位作者打算放弃的时候,他们遇到一位从佛罗里达来的小型出版社老板。老板读过书稿后非常喜爱,决定出版它。三个人做梦都没有想过,它竟然卖出1100万册。
时至今日,《心灵鸡汤》已经长成一棵巨大的摇钱树。系列读物超过250种,还有很多相关食品、生活用品、影碟等推向市场。不过,不管它的营运方向是否越来越商业化,《心灵鸡汤》始终坚持以真人真事为题材,以励志、慰藉为目的。如此看来,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中国的假鸡汤恐怕比美国的真鸡汤多出几千几万倍,但是它们的营养……哦,不是婆婆妈妈地告诉你“阿妈是女人”,就是絮絮叨叨地劝导你“难得糊涂”。这也算鸡汤吗?这种“鸡汤”有营养吗?
曾经有人问我某本假鸡汤值不值得看,我回答说如果一定要鸡汤的话,那就选择真鸡汤。我当时推荐了卡耐基。现在想想,其实《心灵鸡汤》也是可以一读的,何况它才是狭义上的真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