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

扑克骑士

 

——续《扑克之王》和《扑克之后》

 

Jack 的原型是骑士,knight,早期欧洲游戏牌缩写为Kn。可是,喝醉的赌徒容易把Kn与国王K混淆,遂改为V,即 valet,仆人。问题是,骑士和仆人是两个不同的阶层,还是再改成J杰克会好一点。杰克可以指男人、水手、仆人、杂工、宪兵、警察甚至公驴等等,真是用途广泛。顺便一提,粤语地区通常叫“积”,音译的结果。

 

黑桃J

黑桃J名叫俄吉,即丹麦人俄吉。他是中世纪古法语叙事诗《武功歌》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北欧和南欧一些民间传说也有讲述他的英雄事迹。相传他武功高强、兵法了得,与查理大帝作战7年,令后者相当头疼。后来两人和解,俄吉帮助查理大帝一举打败撒拉逊人。

 

红心J

红心J名叫拉伊尔。拉伊尔是艾蒂安·德·维诺尔的诨名。古法语“拉伊尔”可指“脾气暴躁的人”,所以,千万别惹这个百年战争后期的活跃分子。拉伊尔赢过多场战役,在1438年晋升为诺曼底指挥官。他也是法军之中少数信任圣女贞德的人,可惜无力扭转她的命运。

 

草花J

草花J名叫兰斯洛特。有“湖上骑士”之美称的兰斯洛特是中世纪亚瑟王传奇中最强的圆桌骑士。然而,他爱上亚瑟王妻子桂妮薇王后,这段三角恋最终带来一个伤心的结局,圆桌骑士团也因此解体。关于兰斯洛特的事迹,托马斯·马洛礼的《亚瑟王之死》有最详细的记述。

 

方块J

方块J名叫赫克托耳。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这位特洛伊王子可以说是好男人的典范,集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好哥哥、好战士于一身。不幸的是,这样一个好人却被混账弟弟拖下水,在宿命之战中死于阿喀琉斯的刀下。他告别妻儿走上战场的一幕,令人动容。




2024年9月12日

扑克之后

 

——续《扑克之王》

 

Queen,既可指王后、皇后,也可指女王。然而扑克牌的四张Q牌,没有一张是真实的queen

顺便一提,粤语地区通常叫“女”。

 

黑桃Q

黑桃Q名叫帕拉斯。帕拉斯是雅典娜的别名,亦即罗马神话中的密涅瓦。她是希腊和罗马主要神祇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头衔是智慧女神。此外,她也是文明、正义、法律、勇气、灵感、工艺等领域的保护神。她的形象通常是严肃端庄的女战士,圣鸟猫头鹰总在她的身边。

 

红心Q

红心Q名叫友弟德。她是圣经人物,天主教次经《友弟德书》的主人公。这位美丽而勇敢的寡妇在亚述大军压境之际潜入敌阵,割下将领赫罗弗尼斯的头颅。敌人顿时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以色列最终得以解围。不少艺术家描绘过这个戏剧性场面,包括卡拉瓦乔。

 

方块Q

方块Q名叫拉结。她也是圣经人物。据《创世纪》记载,以色列的祖先雅各遇见正在放羊的拉结,立即被她的美貌吸引。为了娶她为妻,雅各为拉结的父亲工作了十四年。拉结生了两个儿子——约瑟和便雅悯,后死于难产。今天的伯利恒有拉结墓,但是其真伪存疑。

 

草花Q

草花Q叫阿吉妮。无论历史还是神话都没有这样一个人。如果把Argine的字母顺序调换一下,就可以得到拉丁文“regina”,相当于英文的“queen”。仍然没有特指对象。有专家推测,扑克牌设计者在影射某个王后。我则有个轻率而浪漫的猜测,设计者将阿吉妮这张牌献给他的恋人。在他心目中,她才是真正的 queen。又或者在暗示,每个女人都是 queen

 

 



2024年9月11日

扑克之王

  

当今世界流通的扑克牌,又称为“52张法国游戏牌”,它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路易斯安那。

路易斯安那原是法国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被美国人用6000万法郎买走,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一部分。当地居民仍然以法国移民为主,他们讲法语,玩老式法国游戏牌。老式法国游戏牌是14世纪从埃及登陆欧洲的。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在美洲它却无可避免地受反骨风气的影响,渐次嬗变为今天风行世界的扑克牌。

扑克牌之中有三种人样图案的牌,按牌面大小排列是KQJ。其中K king 的缩写,即国王;Q queen,王后;J jack,杰克。它们仍然保留老式法国游戏牌的传统,每张牌都有一个名字,对应一位著名人物。

我们先介绍K,王。顺便一提,粤语地区通常叫“倾”,即“king”的音译。

 

黑桃K

黑桃K名叫大卫,毫无疑问是指《旧约圣经》中统治以色列王国三十多年的那位大卫王。他也是真实人物,在公元前970年驾崩,享年70。不过,艺术家们却喜欢表现年轻的大卫,尤其是与巨人歌利亚决斗时的大卫。比如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和贝尔尼尼的作品。

 

红心K

红心K名叫查理。他是谁?有两种意见,一说是查理曼,或叫查理大帝,他是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另一说是查理七世,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国王,相传他突然发疯,用剑自插脑袋而死。虽然没有任何确凿的历史证据,但是有些不怀好意的扑克牌设计者还是在图像上有所反映。

 

草花K

草花K名叫亚历山大,如无意外应该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他是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也是大希腊世界的统治者。这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大帝,几乎征服当时已知的世界。令人费解的却是,他在巴比伦驾崩时只有32岁,为什么扑克牌设计者偏偏把他画成老国王呢?

 

方块K

方块K名叫凯撒,很有可能是指尤利乌斯·凯撒。他是罗马共和国的终身独裁官,55岁时在元老院遇刺身亡。然而,他生前从未称帝,严格来说不应该成为“K”。此外,他跟很多中年男人一样,为头发稀少而苦恼,用过很多秘方均告失败。还是让扑克牌设计者帮助他吧。

 



2024年9月10日

卡通先生

  

在一九八〇年代初期至中期,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播放过一套叫《卡通先生》的卡通片。令人无比惊讶的是,TVB 仅仅把这套在欧美日大受欢迎的卡通片当作楔位短片使用。所谓楔位短片,是指节目与节目之间播放的短片,在广告不足时起充撑作用。

《卡通先生》每集的播放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这是被有眼无珠的人当楔子用的唯一理由。这样的安排,使得喜爱这套卡通片的我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开电视机。想看,只能靠运气了。

卡通先生,原名 Mr.Men,出自英国作家罗杰·哈格里夫斯(Roger Hargreaves)之手。哈格里夫斯从1971年开始,至1988年逝世为止,总共创作了49本《卡通先生》系列儿童读物。从1981年开始,作者又创作了42本作为姊妹篇的《卡通小姐》,Little Miss。中文译本一般将他们合起来称为“奇先生妙小姐”。迄今卡通先生和卡通小姐系列一共卖出超过1亿册,风行28个国家,数字相当惊人。

每一个卡通先生只有一种主要特征,比如快乐先生、好奇先生、懒惰先生、吝啬先生、白日梦先生等等。教育专家盛赞这样的构思,认为这些先生(以及后来的小姐)可以帮助儿童了解人的性格和品德。迷恋“教育意义”的中国“耙耙”“麻麻”们,还不立即下单买一套?

我最喜欢的卡通先生是强壮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他每天吃很多很多鸡蛋。过去的常识确实认为多吃鸡蛋可使身体强壮。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演的拳王洛奇也是吃很多鸡蛋的。只是后来的研究发现,鸡蛋虽然营养丰富,却同时含有大量胆固醇,不宜多吃。看来强壮先生也有健康风险,不知道今天的他是否安好。

想当年,为了变成强壮先生,我尽可能多吃鸡蛋。只不过,直到今天我始终无法与“强壮”一词沾上边。可能我也是单一特征的人……好吧,请叫我“唯美先生”。

 



2024年9月9日

迪克卡通

  

香港的亚洲电视台(ATV)业已倒闭。平心而论,在这个电视台彻底腐化为一堆有机肥料之前,的确有过风光的日子,也播放过一些高水平的节目。有些节目,今天成为七〇后、八〇后的美好回忆。

一九八〇年代末,亚视本港台每逢星期六上午十一点半播放一套叫《迪克卡通》的卡通片。这是我年少时非常喜欢的卡通片。放学铃声一响起,我便飞奔回家,绝不愿意错过一分一秒——是的,当年实行六天工作制,教师和学生优待半天,即五天半。

《迪克卡通》,原名 The Dick Tracy Show,是美国 UPA 根据漫画家切斯特·古尔德(Chester Gould)的方格漫画制作的卡通片,在19611962年首播。

古尔德早在1931年开始在《底特律镜报》连载迪克·崔西系列漫画。他一直坚持执笔到1977年才退休。这个卡通角色是一个强悍而精明的探长,虽然人气未及超人、蜘蛛侠、美国队长等爱穿紧身衣秀肌肉的非正常人类,但也是美国少年儿童心中的一个大英雄。因此,在古尔德退休后,漫画仍由其他漫画家续写。

不过,UPA 的卡通片《迪克卡通》却与常规版本有所不同,它的主角不是迪克·崔西探长,而是他属下的四名警探。每一集,迪克探长都会派出一名警探执行任务。

我觉得,这套卡通片最有趣、最滑稽的地方,是每到危急关头,主角便会喊一句“一切停顿”,然后,射向主角的子弹、喷向主角的火焰、落向主角的巨石、张开血盆大口扑向主角的猛兽等等,都会进入停止状态。不过,主角的上半身不在“一切停顿”的范围内,他可以利用手表通讯器跟身在总部的迪克探长通话。通话内容很“例牌”,只说“很快完成任务”之类,完全不提眼前的危险。通话结束后,一切恢复……主角会不会死?当然不会。

我喜欢《迪克卡通》,我喜欢“一切停顿”,我喜欢一切离奇的、“不设实际”的、毫无“教育意义”的内容。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赢在起跑线上。

 



2024年9月7日

马鹿

  

日文“馬鹿”(平假名“ばか”,片假名“バカ”,读作“baka”),是“蠢材”、“白痴”的意思,可以骂人,也可以自嘲,还能够当形容词使用,表示“愚蠢”、“无知”。

这个词最早以文字形式出现,是在14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至于其起源,词源学专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两种,我认为可能性比较高:一说它来自梵语“moha”;另一说它来自汉语成语“指鹿为马”。

梵语“moha”的词义与日语“baka”相同,也是指“蠢材”、“白痴”。这个词很有可能是随佛教传入日本的。在日文被创造出来之前,日本人只能借用汉字注音。“Moha”一般被注为“莫迦”,有人注为“馬鹿”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汉语成语“指鹿为马”,我们都很熟悉了。它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话说秦朝宦官赵高耍手段扶秦始皇幼子胡亥继承帝位,即秦二世。胡亥智商不高,注定成为赵高的傀儡。可是,名不正言不顺,群臣的反应如何呢?一天早朝,赵高特意牵来一头鹿献给秦二世,曰:“马也。”秦二世还没有蠢到分不清马和鹿的程度,“丞相误耶?谓鹿为马。”赵高遂向左右发问,大多数人慑于赵高的势力,回答“马”,只有少数人敢于说出事实“鹿”。不久之后,回答“鹿”的人都被赵高罗织罪名一一杀害。“指鹿为马”后来成为成语,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可见,“马鹿”与“指鹿为马”在含义上相去甚远,简单地把“马鹿”看作“指鹿为马”的缩写,并以此认为后者是日文“baka”的起源,似乎理据不足。然而,我想,用“马鹿”形容秦二世,那倒是十分贴切的。事实是否如此?无从稽考。以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我觉得“梵语起源说”会较为合情合理。

顺便一提,马鹿在现代的中国指赤鹿,在古代则指雄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有云:“鹿,处处山林中有之。牡者有角……俗称马鹿。牝者无角……俗称麀鹿。”马鹿可以提供鹿茸,李时珍认为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一切虚损”,是名贵药材。

唉,那些残忍地摘取和食用鹿茸的人,才是真“馬鹿”。

 

 


2024年9月6日

鲍鱼

  

有些体味特殊的“人士”(现在凡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地球生物都可以称“人士”),会使用香水、香膏、止汗喷雾等东西。可是,如果使用了不适当的香味,它不但起不了任何掩饰作用,反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其实,掩饰特殊气味的最佳方法是用另一种相当或者更强的同类气味。经验告诉我们,榴梿、咸鱼、虾酱、臭豆腐、党章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它们在外观上不怎么惹人反感。使用须知:这些东西一定要暴露在阳光之下,让人以为所有臭味都是它们发出的,而它们的主人则是冰清玉洁的。假如遇到重要的人,使用者还可以主动出击,适时送礼。“听说令堂喜爱吃咸鱼,卑职不远千里觅得广东陈年咸鱼一条,望笑纳。”对方一定感动得泪如飞花。“这小子为了本官不惜染上一身咸鱼味,应该提拔提拔他。”所以说,只要运用得当,臭臭联合,必能负负得正。

这一招,有需要的“人士”请随便使用,无需向鄙人支付专利费。因为发明者不是鄙人,而是已经作古千年以上的赵高先生。没错,就是那位指鹿为马的著名太监。别小看这个太监,他可是高级太监,出自赵国王族,饱读诗书,后因父母犯罪而连坐,遭宫刑去势。呜呼。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出巡,归途命丧沙丘(今天的河北省广宗县)。看着皇帝咽气的有贴身侍从赵高,以及三个级别较低的太监(他们都是赵高的手下)。秦始皇留下一封已经封口的帛书,是给扶苏的。扶苏是长子,一度被立为皇太子。然而这不肖子孙,竟敢对父皇震天动地的“焚书坑儒”运动提出不同意见。失宠加外放,已经是最低消费了。扶苏被遣送到蒙恬的军队里。蒙恬的军队一直驻扎在北方长城,抵抗匈奴入侵。

秦始皇在临终时一定对所有儿子(通过传统途径出世的儿子有二十多个,“黑户口”不计其数)审视一番,最后选择有点忤逆却是最优秀的扶苏。帛书的内容是叫扶苏速回皇都主持葬礼。这等于说,由扶苏继位。秦始皇没有料到的是,一个惊天大阴谋在他闭目的一刻旋即发动。

赵高看过秦始皇的帛书后,马上与丞相李斯和公子胡亥结成同盟,密谋后作出以下决定:一、秘不发丧;二、以皇帝名义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三、回皇都咸阳后公布假遗诏,让胡亥成为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智商不怎么高。

秘不发丧绝非易事。赵高必须坐在皇帝专用的辒辌车里假扮皇帝。“辒辌”二字,鄙人认为,很有可能是为这种豪车专门造出来的汉字。最初,没有窗子的叫“辒”(可能与“温”有关联),有窗子的叫“辌”(可能与“凉”有关联)。后来活动窗门被发明出来,辒与辌便合而为一。只不过,为免露馅,赵高不敢开窗。这样,另一个问题就产生了。时值炎夏,尸体腐烂得很快,那种扑鼻的腐臭,在高温和相对密封的空间内,绝对能够把人熏得昏死过去。为了得到最高权力,赵高真的拼了老命了。

纸始终包不住火。中国最高领导人越来越烂、越来越臭,迟早会让辒辌前后的文武百官察觉。怎么办呢?赵高突然想出一条妙计:命人在所有随行的马车上都装载一石鲍鱼。一石,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公斤。鲍鱼,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椭圆形贝壳软体动物,而是指咸鱼。《孔子家语》就有云,“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虽说人的嗅觉有适应性,但是赵高肯定不同意“久而不闻其臭”。他的目的也不是让人“久而不闻其臭”,只要分不清咸鱼与尸体就足够了。一起昏死过去吧。最终,总算蒙混过关。顺便一提,广东人有时候把尸体戏称为咸鱼,不知道是否与这段历史有关。

最后,扶苏自杀身亡。蒙恬怀疑有诈,拒绝自杀,却逃不过赵高的黑手,惨死狱中。阴谋三人组政变得手。

试想想,如果没有咸鱼,簇拥辒辌的文武百官就会嗅出阴谋。如此,中国历史就会很不一样。扶苏继位,成为仁君,安全度过柏杨所讲的新皇朝瓶颈期。既没有陈胜吴广,也没有项羽刘邦,秦朝说不定可以千秋万世。然而这一切假设,只能在咸鱼的气味中变成一席趣谈。

罢了,管它狐臭还是人臭,管它太监还是皇帝,民以食为天,起筷吧,梅香咸鱼蒸肉饼还是很不错的。

 



2024年9月4日

忠诚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英文小说 The Remains of the Day,中文译本名叫“长日留痕”,也叫“长日将尽”。而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则叫“告别有情天”。若说前者尚算差强人意的话,那么后者就叫人诧愕了。不才在此严肃地提出一个建设性意见:译作“余光中”如何?

石黑一雄凭借这部优秀的小说夺得1989年的布克奖。至于1993年上画的由两大实力派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和爱玛·汤普森主演的电影,我没有看过。不过根据历史经验,能够把一流小说改编成一流电影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本文所谈论的主题,是从小说中摘取的。

请放心,不才无意剧透(据说剧透在当下被认为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只是探讨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关键词——忠诚。

主人公詹姆斯·斯蒂芬斯的忠诚,引起读者议论,甚至有人批评他的忠诚为愚忠。应该先弄清楚这个问题:他忠诚于什么?达令顿勋爵?达令顿府邸?还是管家这个职业?黑格尔曾经批评封建制度下臣民的忠诚,因为他们忠诚于某个人,而非国家。在黑格尔眼中,忠诚于某个人的忠诚,都是愚忠。斯蒂芬斯是愚忠吗?他确实执行了有违正义原则的命令,但是,他不是盲目地执行、不假思索地执行。我认为,他的所有决定更多是出于对管家这个职业的忠诚。用他的话,管家有一份“dignity”,尊贵,尊严,他能够引以为傲。

现代人缺乏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人们都带着“朝三暮四”、“骑着马找马”、“东家唔打打西家”的心态对待工作,因此很难理解半个世纪之前英国人的执著。为什么一个日本移民能够理解?正因为他来自日本。我不知道今天的日本年轻人怎么样,但是老一辈的匠人,会为一把折扇、一个茶壶、一件和服,花费颇长一段光阴和无法计量的心血。

也许从来没有人作出过这样的比较吧。日本作家浅田次郎1995年在文学月刊《昴小说》发表短篇小说《铁道员》。浅田次郎的作品比较通俗,不过,《铁道员》却有不俗的艺术性,因此夺得直木奖。这个短篇小说在1999年也被搬上大银幕,由高仓健主演。电影拍得相当出色。

铁道员佐藤乙松与管家斯蒂芬斯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忠诚,会令一些人肃然起敬,也会招致一些人冷嘲热讽。

风雪中的佐藤,夕阳下的斯蒂芬斯,他们的背影是如此渺小、如此孤单,却又如此坚忍。我不禁想到亚瑟·柯南·道尔所说的“虚拟人物的天堂”。在那里,不苟言笑的两个人,会不会展露惺惺相惜的笑颜?

 



2024年9月3日

反讽

  

反讽,irony,虽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反语进行讽刺”,但是现代人似乎不容易识别。请听听阿兰妮丝·莫里塞特(Alanis Morissette)的 Ironic。连这位才女级的加拿大摇滚女歌手都搞错了。她所唱的“反讽”——例如,结婚当日下雨、迟到偏逢堵车、中了彩票却在第二天一命呜呼等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讽,只能用“极具讽刺意味”来形容。

反讽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修辞方式,它起源于古希腊。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的喜剧,有时候会设定一个叫“eiron”的角色。这个角色装疯卖傻,满嘴蠢话,却把骗子打败,使其原形毕露。

众所周知,阿里斯托芬喜欢攻击苏格拉底(Socrates)。然而这个“eiron”的角色,很明显有苏格拉底的影子。一边攻击一边借鉴,也是很有趣的行为。

苏格拉底无疑是第一个用生活甚至用生命进行反讽的真实人物。这位大哲学家,一旦无事可干便走到雅典街头,故意摆出无知、虚心的姿态向路过的人请教。对方再显贵再聪明也好,总会在一连串问题的攻势下显得狼狈且荒谬,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更无知。

曾几何时,有个爱国诗人兼进步作家,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不惜自毁形象,用苏格拉底式反讽针砭时弊。有时候假装愚昧以反讽愚昧,有时候则假装低俗以反讽低俗。可是,事与愿违。他不但得不到任何效果,反而被众人斥骂“流氓”、“猥琐男”,又被指控“处处留情”、“伤风败俗”。最后,万念俱灰的他逃回森林深处的象牙塔。

我最近在酒吧邂逅这个“猥琐男”,他当时正坐在最阴暗的角落没精打采地啜着朗姆酒。我适时上前安慰两句:兄弟,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相比,你的下场实在好得多。引以为戒吧,愚人、庸人和又愚又俗的人不懂幽默,以后别跟他们玩反讽了。

 



2024年9月2日

水马

  

电影《水马——深水传说》(又译作“尼斯湖怪——深水传说”,The Water Horse: Legend of the Deep, 2007)改编自英国童话作家迪克·金—史密斯的儿童小说《水马》。金—史密斯的独到之处是将尼斯湖水怪与凯尔特传说中的水马画上等号。

水马,又名凯尔皮。“兽”如其名,相传它外形像马,生活在苏格兰的湖泊和河流之中。它的厉害之处是可以化身成人,尤其喜欢变成裸女,然后去诱惑那些一看见裸女就情不自禁的男人。因此,当地的基督徒认为它是撒旦的一个化身。罗伯特·彭斯根据民谣创作的诗歌《向魔鬼喊话》,就包含这个观点。

同样“兽”如其名,尼斯湖水怪生活在尼斯湖。尼斯湖位于苏格兰北部,是英国最大的淡水湖。一千多年以来,不时有人声称目击过尼斯湖水怪。是真是假,无从稽考。不过,1934年那一次,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有图有真相”。

这张招牌式的照片是由一名伦敦外科医生拍摄的。照片中的水怪只露出脖子和头部,然而从水纹判断,它应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躯体。根据目击者证言,加上专家推断,它的外形跟恐龙中的蛇颈龙相近。

自此之后,尼斯湖便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无数怀着猎奇心态的游客纷纷涌到湖边扎营,希望一睹水怪的风采。然而客观事实却给世人上了生动的一课:有图不代表有真相。照片中的水怪,后来证实是那名外科医生伪造的。

虽然外科医生的照片是假的,虽然生命探测器已经排除尼斯湖有大型动物的可能性,可是,总有人不放弃幻想,所以才会产生这部儿童小说,以及这部电影。

我看了这部电影,不由得感慨,高科技使电影变成技术活了(至于过去的电影是不是艺术,在此不作探讨)。通过技术让一家大小为尼斯湖水怪而大呼小叫,也算是技术的好处吧。

导演杰伊·罗素(Jay Russell)算是不过不失,虽然很多场面给人“交行货”的感觉。公平地说,如果考虑到这是一部合家欢电影,必须照顾某些观众的智力水平,那么他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电影值得称赞的地方,是尼斯湖的风光,以及艾米莉·沃特森(Emily Watson)的演技。我一向认为,要看优秀演员的演技,最好找她演过的最烂的一部片。哎呀,我可没有说《水马》是一部烂片。

 




2024年8月31日

历史学家的尊严

  

普罗科匹厄斯(Procopius)撰著《秘史》的动机是什么?至今依然未有定论。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管窥,猜测他晚年可能有严重的精神问题,至少是人格分裂。然而,其文从字顺、条理分明、时间地点人物无一含糊,足以推翻作者处于非理性状态的假设。

普罗科匹厄斯,这位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学家,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声誉卓著。他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后的大历史学家,承袭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陀之希腊、罗马古风。他有三部巨著流传后世,是人们研究公元6世纪拜占庭历史必不可少的资料。

第一部是《战记》,共8卷,记述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时的所有战争,将这位拜占庭皇帝塑造成凯撒、奥古斯都一样的帝国英雄。

第二部是《建筑》,共6卷,记载拜占庭帝国内重要公共工程的建造过程,对皇帝的歌颂到了肉麻的程度,甚至对皇后狄奥多拉也极尽讨好之能事。

第三部是《秘史》,感情和用意完全相反,它毫不留情地揭露查士丁尼、狄奥多拉以及将军贝利萨留的种种恶行,强烈谴责他们凶残、贪婪和淫荡。这似乎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如果不是去世,估计作者不会停笔。

由于反差太大,一度有不少学者不相信《秘史》是普罗科匹厄斯的著作,直到近代经过科学鉴证,才消除这方面的争议。既然如此,本文开头的问题自然成为人们心中的最大疑问:他的动机是什么?难道他真的有精神问题,或者人格分裂?在进行推测或推断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查士丁尼大帝其人。

查士丁尼出身农民家庭,年轻时投靠叔父查士丁。查士丁也是农民出身,却凭借军事才能和卓著功勋取得皇位。由于没有子嗣,查士丁驾崩后便由侄子查士丁尼继位,其时新皇帝45岁。

无可否认,查士丁尼大帝有复兴罗马帝国的雄心壮志,他甚至比叔父更有军事才能,东征西讨,打了很多漂亮的胜仗。可是对内,他却变有限民主为完全独裁,摧毁了罗马人的传统和自豪感——法治精神。为了排除异己,他发动多场清洗运动,血流成河。

普罗科匹厄斯,一名宫廷史官,在惊涛巨浪中根本无法独善其身。请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你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放弃抱负追随皇帝;二是退隐从此不问世事。对俗人来说,第一条路很容易走;对失意者来说,第二条路也不难。然而,请别忘记,普罗科匹厄斯是一个对历史和传统怀有感情和希望的历史学家。他开辟了第三条路。

皇帝一边行恶,一边抹掉自己的犯罪记录,甚至将自己打扮成圣徒。如果普罗科匹厄斯不撰写《秘史》,后人根本无从知道真相。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搜集、核实和记录都必须秘密进行,稍有差池将死无全尸。同时,对人必须假以辞色、虚与委蛇。这就解释了他的溜须拍马行为。又或者说,他夸张得无以复加的卖好,是一种反讽。

后来,《秘史》的手稿被装订整齐,封面写上“未公诸于世”几个字,藏匿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这是不是普罗科匹厄斯临终前所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一千年之后这份手稿究竟是怎样来到梵蒂冈图书馆的一个隐蔽的角落。当图书馆管理员尼可洛·阿拉曼尼发现并打开这本书页发黄、字迹有点模糊的希腊文手写本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全是对查士丁尼大帝的指控!怎么可能?那位伟大的皇帝、伟大的圣徒!作者简直是在诋毁、在造谣!但是,他又被文字深深吸引。几经挣扎,最后决定出版。出版是正确的,让更多人知道、更多人分析、更多人讨论,逐渐地,普罗科匹厄斯的名字浮出水面。历史和历史学家,用一千年的时间,终于赢回尊严。

以上是鄙人对《秘史》写作动机的推断。可能过于武断,也可能是一厢情愿。不管怎样,我对这位历史学家投下信心一票。

 



2024年8月30日

吉普车和矮脚鸡

  

有眼皆见,无论城市大街还是乡村小道,SUV 的数量都比往年多了很多。原因嘛,驾着 SUV,会有骑着高头大马自由驰骋的错觉,自由到可以暂时忘记自己身为车奴、房奴、性奴、孩奴、守财奴……如此看来,SUV 的发明者真是功德无量啊。

SUV,是“sport utility vehicle”的简写,直译应为“运动型多用途车”。它的兄弟叫“off-road vehicle”,越野车。两者都是吉普车的后代。

吉普车是对英文“Jeep”的音译。严格地说,Jeep 不是一种车型,而是一个汽车品牌。

1941年,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开始生产 Jeep 牌汽车。这种汽车由四轮驱动,发动机以每分钟4000转运作,可以装载六个肥佬或沉重的货物。更厉害的是,它能够离开路面,到任何地形行驶,即使倾斜到令人担心的坡度也能前进。

只是,即使拥有这么多优点,还是没有多少人购买(正如看官看了上述文字后没有产生购车念头一样)。总之,第一年,吉普车的销量惨不忍睹。直到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才时来运转,销量猛增百倍。因为美军需要它。

“二战”结束后,吉普车凯旋于美国城市乡间,把一种观念粗暴地塞进每个人的脑袋,就是,你不赶快拥有一辆的话,你就落伍了。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加入竞争行列,不过,作为老大的 Jeep 吉普车,已经成为这种车型的代名词了。

所有老大都有一个不愿意被人知道的过去。吉普车也不例外,它的雏形,是美国奥斯丁汽车公司在1940年推出的 Bantam BRC,矮脚鸡系列。至于“借鉴”程度有多大,那就见仁见智了。

矮脚鸡这个名字很有趣。根据词源学,“bantam”就是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之上的万丹。万丹,现在叫 Banten,曾被记作 Bantam。话说17世纪的欧洲航海家来到万丹,发现当地土著饲养的矮脚鸡比一般家鸡小一个尺码,肉味却异常鲜嫩,用今天中国电视饮食节目的“专业用语”,是“很有口感”、“很有鸡味”。于是,他们便把矮脚鸡带回欧洲繁殖饲养。

做人要饮水思源,今天驾着 SUV 的朋友,要对矮脚鸡怀有感恩之心。我虽然没有 SUV,也很感激矮脚鸡,一群与别不同的矮脚鸡——矮脚鸡经典丛书,这是矮脚鸡图书公司出版的招牌产品。不知道在当下这个艰难时世,这矮脚鸡还能坚持多久。

 




2024年8月29日

甜或咸

  

网络时代中国频繁爆发南北战争。战场不在土地上,而在餐桌上;武器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口水和键盘。粽子、月饼和豆腐花等,是其中几场最为惨烈的大战役。

以豆腐花为例,北方军队认为豆腐花——不对,他们称之为豆腐脑——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南方军队则完全不能够接受这种无稽之谈,他们坚持豆腐花必须是甜的。

小弟我生于珠江三角洲,从小到大吃的豆腐花都是甜的。但是平心而论,我觉得咸的豆腐花更好吃……幸好没有左邻右里就这个问题逼迫我表态,否则会被当成“南奸”,下场不堪设想。

在我小时候,每到夏天,就有小贩沿路叫卖各种小吃。雪条(即北方人说的冰棍)、雪批(即北方人说的雪糕)无疑是最让小孩子雀跃的食品。然而,大人们总是用阶级斗争的热情将雪条、雪批打为“生冷”食物,“吃了会拉肚子”。不能责怪他们,因为千方百计取缔童年欢乐,正是中国三千年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豆腐花和凉粉则完全不同,它们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能“消暑”、“健胃”、“清热”、“解毒”,因而老少咸宜。

咸?不不不,咸不宜,必须甜!通常是加白糖食用。若将白糖煮成糖浆,味道更佳。奢侈一些,还可以用蜂蜜。

与豆腐花一样,凉粉也有甜咸之争。只是这种食品在北方不常见,争论起来也不太激烈。南方的凉粉是用凉粉草制成的。凉粉草,即台湾人叫的仙草。这是一种在台湾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十分常见的草本植物,一点都不“仙”。“仙”的原因,我想可能是中国传统医学想当然地塞给它一大堆莫须有的功能吧。

大约到八十年代中期,某厂家发明凉粉粉(我没有重复打字),人们再也不用苦苦等待小贩路过了。凉粉粉在供销社和个体小卖店有售。只需要用热水溶解凉粉粉,冷却后就成凉粉,加糖即吃。记得有一次我偷偷加了酱油,哇,味道简直好极了。可惜这种叛徒行为被祖母发现,我遭到最严厉的训斥。自此之后,我再也不吃凉粉;自此之后,我做了“南奸”。

 



2024年8月27日

欢乐时光

  

夏日炎炎,正是酒吧生意畅旺的时节。本地多家酒吧不约而同地推出“欢乐时光优惠活动”,以招徕顾客。连我这号不喜欢外出饮酒的“好男人”,也收到相关信息。

哈哈,欢乐时光,太有文艺情调了吧。

 

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在1599年创作的历史剧《亨利五世》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一幕第二场的最后一段台词——主角亨利五世说:

 

Therefore, my lords, omit no happy hour that may give furtherance to our expedition…

 

梁实秋的译文是:

 

所以,诸位,不要错过了准备远征的良机……

 

把“happy hour”抽出来直译的话,应是“良辰”,而非“良机”。今天它通常译作“欢乐时光”。

众所周知,“happy”和“hour”都是常用的英语单词,但是将它们合成一个短语“happy hour”,几乎可以肯定,是莎士比亚的发明。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有很多语文上的发明,貌似简单,却是独具匠心的体现。它们不但装潢高立云端的艺术殿堂,时至今日还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今世界的欢乐时光,是指饭店、酒馆、夜总会等经营场所在一天当中特别设定的酒水优惠时段。这是美国人想出来的点子。据说在禁酒时期(19201933年),爱酒人士经常在晚饭时间(警察也是人,也要吃饭)踮着脚到非法卖酒的店铺(真的猛士)喝一杯,有风流文人将之戏称为欢乐时光。禁酒令取消后,欢乐时光衍变为优惠时段。以欧美的酒馆为例,欢乐时光一般在下午四点到七点,或五点到八点,即是酒馆相对清闲的时段。显然,这是一种价格歧视,正是本人一向所提倡的。

 

根据本人收到的信息,本地酒吧的欢乐时光一般在晚上十点或九点之前。这样,你可以在吃完晚饭后,悠然踱步至酒吧,约三五知己享受欢乐时光。嘿,啤酒买一送一,喝个痛快吧。

然而,我觉得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欢乐之后。当你一直喝过午夜,喝到酒吧内的人声有如晨星般稀疏。这时候,欢乐时光早已结束,所有朋友都离你而去。你却意犹未尽,坐到吧台前,再叫一杯日本三得利威士忌,on the rocks

琥珀之色轻抚你的瞳孔,敲击之声吹拂你的耳膜。顿时,杯中掠过一抹浮光,使你终于领会真正的寂寞,正冈子规的寂寞:

 

寂寞是

烟火过后

有流星划过

 

俳句的魅力,是在吟哦之后,从心灵深处泛出凄美而绵长的情韵。从此,你爱上寂寞。

 



2024年8月26日

偷书贼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窃书也好,偷书也罢,无论孔乙己怎么狡辩,也要被何家的人吊着打一顿。被毒打的时候,他一定想到“梁上君子”的故事,然后会哀叹生不逢时、人心不古吧。

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位名士叫陈寔,他是三国时期曹操重臣陈群之孙。根据《后汉书·陈寔传》记载,“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伺机偷盗。陈寔有所察觉,却没有大喊大叫,而是把子孙召集,训导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陈寔借盗贼教育后代,又替盗贼开脱。梁上君子大惊,自投于地,叩头请罪。陈寔反以绢布相赠,勉励其改过自新。

读书人孔乙己是为读书而偷……哦,是窃书,还是为卖书而窃书呢?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位梁上孔君子还是值得同情的。以下这位又如何呢?值不值得同情呢?他偷书既不是为了读书,也不是为了卖书。

此人叫斯蒂芬·布隆伯格(Stephen Blumberg),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大偷书贼,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大偷书贼。

布隆伯格生活在美国伊奥华州,有一份丰厚的年金,足以让他过上有闲阶级的丰裕生活。他喜欢书,但谈不上喜爱读书,有的只是超乎常人的藏书癖,尤其对珍贵书籍,简直到了精神病的程度。

1990年被捕为止,布隆伯格一共光顾美国、加拿大超过268所图书馆和博物馆,盗取书籍超过23600册,总价值超过530万美元。其中有不少无价之宝,例如15世纪的主教版《圣经》、1493年的《纽伦堡编年史》、1852年的首版《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等。这么一大批藏书,司法人员整理、鉴别和归还也要花费数年光景。而这个疯狂的偷书贼,最终只被判入狱71个月和罚款20万美元。

所幸的是,这个藏书癖患者还算是个真君子,对偷来的书籍爱护有加,没有造成任何损坏。否则的话,他就是人类文明的敌人。

 



2024年8月25日

拉什莫尔山

  

位于南达科他州彭宁顿县的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是美国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地球人都知道它,喜欢好莱坞大片的地球人,更会知道它。人们不知道的可能是,把四个总统头像雕刻在荒芜的中西部一个光秃的石山之上,到底有什么寓意?

寓意?也许会有的。但是目的,目的一定有,就是一个字——钱!为了“开发”、“创收”、“脱贫”,南达科他州历史学家多恩·罗宾逊早在1924年便提出一个在大半个世纪后被中国人争相抄袭的好建议,将一个穷乡僻壤“打造”为旅游业新“龙头”。当然,官方说法可不能这么赤裸裸,必须为了崇高的理由……彰显开国先贤的共和精神,如何?

好是好,不过太虚伪了,这一点倒是继承了开国先贤的优良传统。本来叛变并无可笑之处,可是披着“自由”、“平等”的伪装叛变,就十分可笑了。萨缪尔·约翰逊讽刺道:要美国人交税,他们便宣称被奴役,那些被他们奴役的黑人听到他们的喧嚣了吗?约翰·卫斯理也持同样的观点:在美国,黑人是奴隶,所有关于自由和奴役的抗议不过是口号罢了。而最直接的指责来自其中一位开国先贤约翰·亚当斯的妻子,她写信给丈夫抗议道:你要解放人类,你要各族平等,你却坚持丈夫对妻子的绝对权力。显然,让黑人自由、与女性平等,开国先贤想都不会想。

也许是考虑到这一点,美国人对雕刻六位开国先贤的原计划作出修改,借口说石山最多只能雕刻四个头像(这个借口实在不堪一击,我敢保证,把比尔·克林顿的性伴侣统统刻上去,也绰绰有余)。经过商议,最后决定只保留两位开国先贤——乔治·华盛顿和托马斯·杰斐逊,再加上解放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和不知做过什么的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本来不在考虑之列,但是为了平衡,不能不摆上一位民主党总统。民主党素来以盛产庸才见称,罗斯福算是庸才之中不那么庸的一位,选择他不应该有任何争议。

这个庞大的工程交给美国著名雕刻家加特逊·波格勒姆来负责。工程从192710月开始,到194110月才完工。在海拔1745米的地方雕刻18米高的雕像绝非易事。遗憾的是,老艺术家在工程的最后阶段病逝,享年73岁,未竟之业由儿子完成。波格勒姆的风格属古典主义,鄙人认为他最好的作品是弗吉尼亚大学的《飞行员》铜像。而拉什莫尔山的四个总统像,是在他水准以下。

还好的是,如今每年超过200万参观者,又有多少是为艺术性而前往的?人们在四位总统前拍个带V字手势的照片,然后即时发上社交网站,然后证明当初罗宾逊的建议是多么有远见。

顺便一提,我见过有些中国的所谓学者替印第安人鸣不平。如果印第安人感到不平的话,那主要来自拉什莫尔山所在的布拉克群山(布拉克群山原文是 Black Hills,可以意译为“黑色群山”。之所以呈黑色,是因为页岩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自1500年以来(远胜中国人的“有史以来”)就是印第安人的圣山。然而,叫中国的所谓学者失望了,当地印第安人没有感到不平,因为他们可以从庞大的旅游业收益中分一杯羹。在钱和意见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印第安人当然也不例外,难道他们不是人吗?

 



2024年8月23日

王淇之诗,林逋之梅

  

王淇,“字菉猗,与谢枋得有交”。在浩如烟海的史册,我们能够打捞到的有关这位南宋诗人生平的资料,仅一句话。

与王淇有交的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灭亡后带领义军反抗蒙古人,战败被俘,狱中坚贞不屈,绝食而死。谢枋得生前重订《千家诗》,将老友王淇的两首七言绝句收录其中。若不是有此“徇私”行为,王淇恐怕要湮没在茫茫的时空中。除了《千家诗》,历史上所有文集,都没有一星半点其人其诗的墨迹。

谢枋得真有徇私之心?也许有之。然而,读过王淇两首诗的人,都不会责怪编者徇私。不但不责怪,反而称赞他独具慧眼。

且看其中一首诗《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开到荼蘼花事了”,十分精警,不愧为千古绝唱。

必须指出,“荼蘼”的“蘼”是别字,正字应作“䕷”。只是积非成是,人们均用“蘼”,不才唯有从众。

荼蘼,古时亦写作酴醾。蔷薇科,落叶灌木。在初夏群芳零落之时,它始开花,故而诗人感慨“花事了”。荼蘼虽早已入诗,但将荼蘼与花期联系起来,王淇或许是第一人。所以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到荼蘼花事了’,每忆此句,情兴为之索然。”至于大家熟悉的《红楼梦》也提到过这句诗,恐怕不须赘述了。

总体来看,这首七绝前实后虚,一句一景,十分细致,因此被后人公认为佳作。窃则以为,将梅、海棠、荼蘼、天棘(天门冬)、莓(青苔)摆放在二十八字里,未免过于繁丽。如同一幅用色过多的工笔画,初看悦目,再看、三看、细看,便萌生倦意。

王淇的另一首七绝《梅》,则是另一种格调: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此诗用字浅显,又独出心裁。前两句咏梅之纯洁和朴质,后两句仿似是梅之娇嗔。

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此子终生不仕不娶,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笑称“梅妻鹤子”。林逋才华横溢,在七言律诗《山园小梅》中,有千古独步的咏梅佳句,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不料,“梅妻”却娇嗔:窃本爱好清静,如今竟被众诗人颂扬喧扰,都怪你……

“只因误识林和靖”,好一个“误识”,好一个“误”字,将女子之妩媚展露。故意噘嘴,背过身便莞尔而笑,任凭情郎指天画地,纵有惊世才华,也说不清道不明。

而梅之清雅,与林和靖之孤高,实乃天作之合。“幸有微吟可相狎”,林逋为梅吟诗,借机亲近……哎呀,才子皆风流,但如斯才情,如许情韵,“误识”此君,不枉终生。

就让“诗人说到今”吧。

 


宋徽宗,《腊梅山禽图》

2024年8月22日

柯立芝效应

  

花心是男人的天性。既然是天性,那就不能怪男人“身不由己”了。嘿,这可是有科学根据的,这个根据叫“柯立芝效应”。

1955年,美国动物行为学家法兰克·A·比奇通过对一群老鼠的观察,发现了两个十分有趣的现象:1、每只雄鼠都会跟尽可能多的雌鼠交配;2、每只雄鼠都不会跟同一只雌鼠交配两次,即使把它们关在一起。

比奇和学生们讨论过之后,决定把这个现象命名为“柯立芝效应”(Coolidge effect)。为什么叫柯立芝效应?这与坊间流传的一个笑话有关。

 

卡尔文·柯立芝是美国第30任总统,其任期在19231929年。相传有次他与妻子格蕾丝参观一个政府开办的试验农场。两人分开游览。总统夫人首先来到养鸡场,发现公鸡的数目比母鸡少得多,便询问管理员。管理员解释说,每只公鸡每天可以交配几十次,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公鸡。“哦,”柯立芝太太说,“请告诉柯立芝先生。”当柯立芝先生来到养鸡场,得知上述情况后,立即询问:“是跟同一只母鸡吗?”“当然不是,总统先生,每次都跟不同的母鸡。”“哦,”总统先生说,“请告诉柯立芝太太。”

 

坏蛋,别笑!

这则笑话极有可能是杜撰的。真实的柯立芝,是个不苟言笑且毫无幽默感的人,他的朋友都叫他“沉默的卡尔”。所以,他在试验农场运用机智将公鸡母鸡鸡蛋在几秒钟之内烹调为一个超级幽默,发生的概率并不比联合国秘书长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废物高多少。

此外,柯立芝的政治理念属于较为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小政府及“清静无为”,在任期间坚决反对议会提出的农场救济方案。故此,以政府名义开办试验农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想,正是因为柯立芝任内什么都没干,没有多少故事可供闲人消遣,才有无聊之徒杜撰这种笑话。后来再经动物行为学家的推广,他真是——套用今天的网络“潮语”——“躺着也中枪”。

话说回来,柯立芝效应是否适用于人类,这仍然是一个极大的问号。诚然,人的体内残留着动物性,然而,经过十多万年的机体进化和几千年的文明进步,人依然过得像野生动物一样,那就实在太吓人了吧。所以我赞同让—保尔·萨特的观点:用“天性”为自己开脱,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