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是21世纪“网购一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热门词语。
团购原本的理念,是把有意购买同一商品的网民集合起来,只要达到批发的数量,就可以从商家那里获得批发价优惠。大约在2000年前后,美国亚马逊网站最先推出团购性质的活动(当时还没开始使用“group buying”这个名称)。
西方的网络创意无一例外会被中国的马先生们复制到中国局域网之内,团购也不例外。专门提供团购信息的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不过,这些“春笋”无可避免地感染一种常见的病毒,这只病毒叫“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团购逐渐背离团购的本意,也就是说,与“团”字不再有任何关系。中国特色的团购(无论是美团还是拼多多皆如是),性质上和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连锁餐厅发放的优惠券没有多大区别。
公平地说,中国特色的团购并非坏事,至少对买家来说是“变得更好”,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等待,直接下单便可以享受优惠价。卖家呢,虽然无法保证销量,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团购实施价格歧视。
所谓价格歧视,一般指商家在同一时段将同一商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价格歧视无处不在。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机票。你坐飞机,不妨问一问前后左右的乘客,嘿,你们的机票花了多少钱?左边的土豪可能会告诉你,他的秘书昨天到酒店代售点购买,花了一千元。前面的背包族得意地说,他提前一个月在网上预订,只花四百元。为什么同一班机同一种舱位收费却相差这么远?这就是价格歧视。
作为商家,始终把利润放在首位。同一批商品,假设每件的成本是三百元,如果有人愿意用一千元换取,商家当然乐意卖给他;如果有人只肯花四百元,商家仍然会卖给他。可是,现代社会除了跳蚤市场和地摊,一般商品都要求明码实价。为了实施价格歧视,商家只能另想办法。最快捷的办法是,是把顾客分为对价格敏感的人和对价格不敏感的人。对价格不敏感的人,商家会以原价卖给他们;对价格敏感的人,商家则需要用各种优惠办法,吸引他们消费。上述例子就是这样,能够提前一个月预订机票的,通常是时间比较多但盘缠并不多的人,如果不给予优惠,他们可以会选择其它交通工具。
团购也是一样,上网搜寻合适的团购信息,是要付出时间成本的。愿意这样做的人,通常是对价格敏感的人。商家以优惠价吸引这些人,同时又以原价卖给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便可以得到利润的最大化。
我属于对价格敏感的人,有不少参与团购活动的经验。我发现,有些商家的价格歧视做得不够彻底。比如酒吧,酒吧通常在周五、周六晚上的客流量达到最高峰,这个时候应该优先服务以原价消费的顾客。然而,不少推出团购优惠的酒吧却没有限制团购买家的使用时间,这是会影响利润的。应该限制团购买家只能在星期天到星期四晚上使用。
总体而言,团购是双赢的,商家增加利润,消费者得到优惠。而以原价消费的顾客也不必感到不公平,因为你节省了时间成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玩两盘在线游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