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改名换姓的歌手

  

有些作家和诗人喜欢使用笔名,以突显个人的品位与学问;有些演员和歌手喜欢使用艺名,以突显……哦不,应该是掩饰出生姓名中的缺陷。

公平地说,一个人的名字——或者说一个人的第一个名字——是不由当事人决定的,倘若当事人的父母的思想不幸停留在一两个世纪之前(甚至更糟,活在中世纪),那就只能“呵呵”地笑,或者被笑。

本文将揭露一些著名歌手的出生姓名。首先必须郑重声明,我并不建议诸位嘲笑这些歌手的出生姓名,而是应该欣赏他们改名换姓的非凡能力和才华,并且(我觉得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试着去理解他们改名换姓的苦衷。

是的,有些人的出生姓名真的太平庸了,甚至跟沃尔玛一样 cheap(此处并无恶意),cheap 到完全不利于站在舞台上接受人群的欢呼。为了事业,只好换了。很好,那就换吧!于是乎——

Mary O’Brien 改成 Dusty Springfield

Annie Mae Bullock 改成 Tina Turner

LaDonna Andrea Gaines 改成 Donna Summer

有一定资历的歌迷一定很熟悉,以上皆为知名女歌手。当然,善变的不止是女人,男人也一样善变,一样爱美。请看——

Harry Webb 改成 Cliff Richard

Robert Zimmerman 改成 Bob Dylan

David Albert Cook 改成 David Essex

Steveland Morris 改成 Stevie Wonder

David Robert Jones 改成 David Bowie

其中,Robert 仔变成 Bob Dylan 简直是脱胎换骨!而 Stevie Wonder 也改得十分wonder

与上述歌手相反的是,另一些歌手的出生姓名一点也不平庸。是的,太不平庸,正因为太不平庸,所以不得不改。请看——

Yorgos Panayiotou 改成 George Michael

Frederick Farookh Bulsara 改成 Freddie Mercury

John Henry Deutschendorf 改成 John Denver

John Francis Bongiovi Jr. 改成 Jon Bon Jovi

Declan Patrick McManus 改成 Elvis Costello

Biran Peter George St.John le Baptiste de Salle Eno 改成 Brian Eno

歌迷:请问有没有“哟狗死……怕那有头”的最新专辑?

店员:什么?什么狗?什么头?

幸好这位仁兄在当歌手之前早已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改名为 George Michael,以上虚拟对白一次也没有发生过。

说实话,Elvis Costello 的出生姓名不算难读,只是有点拗口而已。至于 Brian Eno,严格地说他并没有改名,只是把冗长的名字作出精明的简化。不然的话,对乐迷的肺活量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以上艺名都是一板一眼的名字,即有名也有姓,绝无怪异之处。以下歌手就不一样了——

Cherilyn Sarkisian 改成 Cher

Gordon Matthew Thomas Sumner 改成 Sting

Paul David Hewson 改成 Bono

Olusegun Olumide Adeola Samuel 改成 Seal

Marvin Lee Aday 改成 Meat Loaf

Meatloaf 是烘肉卷的意思,也是老马文的诨名。至于为什么混得这个诨名,且看看他的身材,那就一目了然。此外——

Vincent Damon Furnier 改成 Alice Cooper

文森特兄明明是个男人,却改了个女人名,不知道有没有人怀疑他的心理……

“你知道得太多了!”

呃,我好像听到不祥的声音,太阳穴也仿佛感到一点压力……啊,还是到此为止吧,继续揭露的任务就交给诸位了。拜拜。

 



2024年12月30日

马里奥的诞生

  

你知不知道大力水手波派(Popeye the Sailor Man)、金刚(King Kong)和马里奥兄弟(Mario Bros.)有什么联系吗?答案是,宫本茂。

1980年年末,日本电子游戏开发商和游戏机制造商任天堂株式会社的一名年轻设计师宫本茂,被公司委以重担,远赴北美攻占美加市场。为了打响头炮,宫本打算以深受美国人喜爱的卡通《大力水手》作为一款新游戏的主题。他所构思的情节是这样的:布鲁图劫持了波派的女朋友奥莉芙,玩家需要操纵波派,避开和跳过重重障碍,最后救出美女。

《大力水手》是美国脍炙人口的漫画,起初由卡通画家E·C·西格在191912月创造。很可惜,西格在1938年年仅43岁便因白血病英年早逝,报社不得不先后邀请多名卡通画家续写。幸运的是,狗尾续貂的悲剧并没有发生,这些卡通画家都能够保持原创的水准,确保漫画的热力长盛不衰,直到今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波派依然爱吃罐头菠菜,奥莉芙依然三心两意,布鲁图依然作恶多端。

可以说,宫本茂的选材和设计都非常正确。唯一的错误是,这个社会经验不足的日本设计师低估了美国人对金钱的迷恋程度。正是这个小错误,使其几乎功亏一篑。《大力水手》的版权拥有者似乎不了解经济学“双赢”的意义,他们向任天堂开出一个全世界也许只有他们才觉得合理的价码。任天堂当时只是一家小企业,砸锅卖铁也只能拿出10万美元给宫本作为开发经费。不管宫本怎么哀求,对方都毫不动容,最终谈判破裂。绝望的宫本,跌入人生的低谷。

还好,宫本茂很快振作起来。就算没有大力水手这块响当当的招牌,他想,凭借游戏本身出色的内容,还是有可能赢得市场的。当务之急,是把游戏的角色换掉。换成什么好呢?布鲁图的身型……宫本想到了金刚。

金刚是1933年好莱坞电影《金刚》的主角,是一只体型庞大的猿类。它抓住由菲·蕾饰演的女主角爬上帝国大厦顶端的片段,早已成为银幕的经典。

宫本茂决定将布鲁图的角色改为类似金刚的怪物,由于版权问题(他确实怕了),它不能叫金刚,只能叫驴刚(Donkey Kong,这也是游戏的名字。而中文游戏名还是叫“大金刚”)奥莉芙则改为金发美女宝琳(Pauline)。而大力水手的角色呢,则由一个意大利佬取代,他矮小而肥胖,蓄着一弯不合潮流的胡子,看上去有点滑稽,又有点可爱。他的名字,叫马里奥(Mario)。没有人会料到,这个马里奥日后成为任天堂标志性卡通形象。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收远远大于失。

Donkey Kong 一鸣惊人,马里奥人气急升。1983年,宫本茂让马里奥偕同他的弟弟路易吉(Luigi)在游戏《马里奥兄弟》中登场。两年后,又推出《超级马里奥兄弟》,这款游戏卖出4024万件,一直坐稳“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电子游戏”的宝座,直到2008年才由任天堂的另一款游戏《Wii运动》打破。

 














2024年12月29日

大航海时代

  

虽然对那些终日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家伙,我一向持不齿的态度。不过,既然“讲真话迟早会被揭穿”,最好还是尽快承认,我也曾经被一个电子游戏勾魂摄魄。它的名字,叫《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系列游戏是日本电子游戏开发商光荣株式会社的产品。光荣是在1978年创立的,原本生产工业染料,1980年后摇身一变,转型为游戏开发商——这真是个质的飞跃啊。

转型之后,光荣开发出多个疯魔世界的游戏(大多数是指令和战略游戏)。例如,《信长之野望》系列、《三国志》系列、《苍狼与白鹿》系列、《太阁立志传》系列、《提督之决断》系列等等。当然还有我最喜爱的《大航海时代》系列,尽管它在销量上可能比不上上述游戏。

《大航海时代》第一代发行于1990年,最新一代是2019年的第六代。这套指令游戏的玩法是,玩家扮演一名船长,在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这个大航海时代纵横四海,完成游戏设定的各种任务。

日本人所说的“大航海时代”,即是欧洲人的“大发现时代”。

准确地说,大航海时代或者大发现时代始于1418年。其时,第一批葡萄牙冒险家在恩里克王子的赞助下展开对非洲西海岸的探索。

恩里克王子,在澳门按照粤语发音译为殷理基王子。这个名字,去过澳门“娱乐”的朋友应该不会感到陌生。著名赌场葡京酒店的其中一个大门,就开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殷王子大马路(大马路其实不大,但在澳门开埠的时候的确算大)。讲开又讲,很多年前一名澳门的士佬告诉我,从殷王子大马路的大门进入葡京“娱乐”,笑着出来的概率会较高。

恩里克王子拉开序幕之后,几位伟大的冒险家把大航海时代推向高潮。他们是,发现印度洋的巴尔托罗梅乌·迪亚斯、发现美洲大陆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和印度的瓦斯科·达迦马、成功环游地球的斐迪南·麦哲伦。正是这些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创举,使神秘得近乎可怕的地球变得可亲。

活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当然轻易而举就可以掌握一定的世界地理和历史的知识,玩起《大航海时代》来自然得心应手。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地球每一个角落了,要理解哥伦布等人身上的冒险精神,恐怕只能够在《大航海时代》里才有一点机会吧。

我沉迷《大航海时代》,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这些年来,有那么几次,我很想重拾那片废寝忘餐的痴心,无奈热度不是不足就是难以持久,以至游戏安装好,却尚未远航。我想,那份情怀,就跟考试前临急抱佛脚的紧张一样,只能在褪色的照片中淡淡地回味了。




2024年12月27日

特莱维喷泉

  

今天的罗马城内,大大小小的喷泉超过二千个。其中,特莱维喷泉(Trevi Fountain)是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就艺术性而言,它也许无法与天才艺术家济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作品相比(例如圣彼得广场喷泉、特里同喷泉等),不过就知名度而言,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原因,啊,电影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啊!

我们先回顾一下特莱维喷泉的历史。

1453年,教宗尼阁五世下令对古罗马时期的处女水渠进行修复和延伸,以一个简单的喷泉作为工程的终点,那就是特莱维喷泉的前身。

十七世纪初,教宗乌尔巴诺八世决心用华丽的艺术讥讽新教的粗鄙,于是委托贝尔尼尼建造包括特莱维喷泉在内的系列建筑物。贝尔尼尼自然不辱使命,只是对喷泉的改建,最终因教宗去世而搁置。

这样又过去了一百年,到1732年,终于由教宗克雷芒十二世拍板定案,改建工程交给尼古拉·萨尔维(Nicola Salvi)。

萨尔维?他是谁?

进入十八世纪之后,意大利逐渐丧失世界艺术中心的地位。整个亚平宁半岛,很难再现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那种人才辈出的盛况。萨尔维,年轻时研究数学和哲学,后来半路出家学习建筑。平心而论,他不是艺术天才,所幸的是,他是一名优秀学生。罗马城内,到处都是贝尔尼尼留下的巴洛克教科书。萨尔维以这位前辈大师为师,设计出一生中唯一的杰作——特莱维喷泉,以及喷泉的背景波利宫。这个浩大的工程整整花去三十年时光,以至萨尔维没能活到完工的那一天,这是古代建筑师常有的遗憾。

虽然处处有贝尔尼尼的影子,但是萨尔维的作品算是成功的。泉水从宏伟的凯旋门飞溅而出,像奔放的旋律一样跨越一簇簇石头,穿过充满戏剧表现力的雕塑,在海神尼普顿的眼前,倾泻而下。

1954年,电影《罗马之恋》(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在特莱维喷泉前缔造罗曼史。片中提及一个神奇的传说:只要越过肩膀往特莱维喷泉抛出一枚硬币,你会重返罗马;两枚,你和恋人永不分离;三枚,你能顺利离婚(这是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基督教禁止离婚,离婚只能是一个愿望)。后来传说逐渐变为只要抛出硬币后诚心许愿,愿望便会实现。无数游客慕名而至,纷纷把硬币和愿望投掷到喷泉之中。是否人人遂愿我就不清楚了。罗马市政府把特莱维喷泉中的硬币用在慈善事业,为贫困人口增加膳食营养,这也许如遂愿一样美好吧。

我对特莱维喷泉的好感不是因为那部电影,而是美国摇滚乐队邦·乔维(Bon Jovi)在2000年推出的单曲 Thank You for Loving Me。这首情歌的 MV 便是在特莱维喷泉拍摄的。逃跑的新娘、年迈的夫妻,每一对情侣、每一枚硬币,似乎都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果将来有机会游览罗马,我一定会用一枚硬币向特莱维喷泉致敬。

 

Bon Jovi - Thank You For Loving Me




2024年12月26日

你往何处去

  

基督教有不少伪经,然而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伪”字而全盘否定。它们并非假仁假义,更不是一文不值。比如,《彼得行传》就有这样一段充满戏剧色彩的文字:

当罗马帝国的暴君尼禄下令搜捕罗马城内所有基督徒的时候,耶稣的第一门徒彼得慌忙逃离。一出城门,他就看见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迎面而来。彼得惊呼:“主啊,你往何处去?”“我要回去,让他们再次把我钉上十字架。”基督答道。彼得方才醒悟,对自己背弃其他信徒逃生而去的行为感到悔恨,于是转身返回罗马,从容殉道。

这个片段,激发了亨利克·显克微支(Henryk Sienkiewicz)的艺术灵感。18952月,这位波兰小说家以彼得的问话作为起点,开始撰写《你往何处去》(Quo Vadis)。辛勤耕耘一年零一个月之后,小说付梓。

出乎作者意料之外,一部波兰文著作,竟然可以在全球翻起壮阔的波澜。小说被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几乎每一个译本都成为当地的畅销书。显克微支也藉此佳作跻身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多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5年,该奖当年还没有兑水)。

《你往何处去》是一部讲述早期基督徒遭受残酷迫害的历史小说。自诩艺术家却无一星半点艺术才华的尼禄为了获得“艺术灵感”,竟然纵火焚烧罗马城。事后为了平息民愤,又嫁祸于基督徒。然后大批信徒遭到酷刑虐杀……

优秀的历史小说当然不会像近年流行的通俗(或者低俗更贴切)穿越小说那样瞎搞蛮干,尊重史实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难不倒作者。显克微支的历史知识之广泛令人钦羡,他仿佛就是二千年前的一名罗马公民,宫廷里的每个阴谋、市场上的每件货品、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在文学技巧上,叙事方式具有突破性。作者一改过去大部分历史小说直接用历史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做法,以维尼修斯和莉吉亚这两个虚构人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连起每个历史场面。整部小说,既像抒情诗一样浪漫,又有史诗般的恢弘。这一妙着后人屡试不爽,包括同时赚人热泪和金钱的商业电影《泰坦尼克号》和《珍珠港》。

小说另一个鲜明特点,是作者运用惊人的联想能力完美地再现多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比如彼得、保罗、尼禄、提盖利努斯(一个奸臣)和佩特罗尼乌斯等。

以我最喜欢的角色佩特罗尼乌斯为例。这位智者和文学家在历史上被誉为“优雅的审判者”。只可惜,史料对他的描述惜墨如金,且平铺直叙。而在显克微支的笔下,这个著名的怀疑论者终于丰满起来。小说中他因为替基督徒辩护而得罪皇帝,最后在降罪之前割脉自尽。这虽然不符合史实(史料没有提及他与基督徒的关系),但是他在自杀前的自白却比史实还要真实。

“我只喜欢两位哲学家:皮浪和阿那克里翁……其他的,连同希腊的新学苑派和罗马的斯多葛派一起贱卖给你吧。”皮浪是怀疑论哲学家,阿那克里翁是鼓吹享乐的诗人。

“真理居住在如此高的地方,高到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无法探视。”身为怀疑论者,佩特罗尼乌斯不认为人类有能力探求真理,与其费尽心机,不如享受生活。

“维尼修斯,你认为只有你们的神才能教人平静地面对死亡吗?你错了。早在你们之前,我们的世界就有人说过,当最后一杯酒喝干,便是离去的时候。”于是,他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在维尼修斯和莉吉亚远走他方、佩特罗尼乌斯自杀身亡之后,尼禄得到他应得的下场。小说,或者这段历史,以尼禄之死结束。大多数暴君都得到现世报,现实世界大概只有欧洲史,才有这种令人拍手称快的力量。

 



2024年12月25日

八卦新闻

  

“八卦新闻”,以及由“八卦新闻”这个特色名词衍生出来的“八婆”、“八公”、“八什么”等特色俚语,都是起源于上个世纪上半叶的香港。“八卦新闻”,是香港报业人士对英文“gossip”一词的本土化翻译。

在英语世界里,“gossip”既指“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无事实根据的传闻”,也指“提供和传播这类消息的(闲)人”。它同样可以当动词使用,指“说闲话和搬弄是非”。据说,第一个把“gossip”当动词使用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至于他是不是一个gossip,那就留给历史学家去八卦吧。

有趣的是,“gossip”的本义并非如此——不,它不但没有一丝一毫贬义,而且还很崇高——“gossip”的原型是中古英语词“godsibb”,它由“god”与“sibb”组合而成。其中,“God”,毫无疑问是“上帝”;而“sibb”,即今天的“sib”,是“亲戚”的意思。合起来,“godsibb”就是“上帝的亲戚”?哦不,应是“教父或者教母”。

十六世纪之后,“godsibb”在拼写上变成“gossip”,词义也发生变化。我们感谢莎士比亚,他使这个单调的词变得丰富多彩。在他的作品中,“gossip”有时候指“教母”(见《维洛那二绅士》),有时候指“女性密友”(见《仲夏夜之梦》),有时候指“闲聊、饶舌”(见《错误的喜剧》)。由此可知,莎士比亚对女人的天性有着 God 一样的洞悉力。后人也继承了莎翁的伟大事业,孜孜不倦地继续探索女人的天性,终于在十九世纪初开发出我们今天常用的含义。

香港虽然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人却后知后觉,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才知道英国有一种深受大众欢迎的 gossip 小报,赚钱赚得比较凶。依样画葫芦,香港报业人士准备大显身手吧。至于“gossip”怎么被翻译为“八卦新闻”,是某个人的灵感还是集体讨论的成果,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被翻译为“八卦新闻”的原因,我们倒是不难推见的。

众所周知,八卦是《周易》的基本概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即是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两大实体生成的,其符号为爻。两爻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个八卦上下组合又可以生出六十四卦……(这里我就不罗嗦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附近的庙宇捐上一千几百,就会有热情的道士给你指点迷津)此外,《周易》又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就是说,男女之事亦成八卦。而以挖掘名人风流韵事为主的风月报道,自然够资格称为“八卦新闻”了。

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闲聊的对象,八卦又怎能成事?茶楼是最适合的场所了。一盅两件,一份小报,三五知己,或者邻座李四,八一八报上所见,当是市井小民快活之事。所以,今天有些人认为“八卦新闻”起源于南粤茶楼,还绘声绘色地大谈什么茶楼老板为了招揽生意把各种坊间传闻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还拼成八卦状……啊,这种想象力,连八婆都要认输。

 



2024年12月23日

塔森的艺术

  

艺术图册价格不菲……精装书、全彩图、权威艺术批评家撰文,想一想,成本确实不低,售价自然也不会低。这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经济学原理。修习经济学的我,应该对这样的高价表示理解才对。可是,啊,那颗热爱和追求美的心灵,那份囊中羞涩的尴尬,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叫我一次又一次在书店的艺术书架前叹息不已,拿起又放下,移步又回头……

有这种经历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有见及此,1985年,西德科隆一家叫做塔森的小型出版社,陆续出版《塔森基本艺术系列》丛书,以普通图书的价格发售。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套艺术图册大受欢迎,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卖。塔森,Taschen,从此成为图书出版业的国际知名品牌。

早在1980年,年仅18岁的科隆小青年本尼迪克特·塔森(Benedikt Taschen)向亲朋好友借了一笔钱,开了一间面积只有25平方米的漫画店。这小子是一个超级漫画迷,满脑子奇思异想。18岁,中学毕业,不想上大学,不想打工,不想过死气沉沉地所谓“正常”的生活。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愿意一辈子活在漫画里。至少,可以与心爱的漫画一起生活。

可是,现实总是给那些“不设实际”的“空想家”以最残忍的打击。

1984年,由于经营不善,漫画店陷入空前的危机。塔森已经山穷水尽、身无分文,连铺租都付不起,眼看就要结业,梦想即将粉碎。这时候,一次意外的相遇改变了一切。他遇见了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那天,塔森翻开一本英国出版的马格利特画册。霎时间,他被这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画作深深吸引住。在震撼的同时,一个疯狂的想法在脑里涌现——进口这本画册吧。可是,再也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了。他最后只得死乞白赖从父母和一个姨妈那里筹措一笔钱,然后从英国购进四万册。他后来承认这是一次胜算甚低的赌博,因为必须找到四万个愿意购买这本英文画册的德国人。天啊,这是何等疯狂的想法啊!

不过,奇迹真的发生了。漫画店因而死里逃生。塔森从此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震撼力,塔森决定自己制作和出版艺术图册,并且以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价格发售。于是,奇迹进一步扩大。

如今,在我的书柜里,塔森的数量仅次于企鹅。每次翻开那优质的书页,凝目在那精美的印刷,我都感到我是幸运的,就像当年那个科隆小青年一样幸运。

 



2024年12月22日

企鹅的革命

  

我是爱书家,不是藏书家。所以,典雅的精装书和怀旧的毛边书都不是我的首选。我喜欢价廉物美的平装书,喜欢平装书所蕴含的力量,喜欢平装书所充盈的快乐。这是知识的力量,这是分享的快乐。它们源远流长,继承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革命,出自更古老的亚历山大港大图书馆。

今天,无论在书店还是图书馆,平装书的数量都超过精装书,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在过去,平装书等同于劣等品,不但纸张、印刷和装帧低人几等,内容也令人摇头不已——只有版权保护期已过的畅销读物和当代通俗甚至低俗的小说,才会以平装书的样子出现。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阿伦·雷恩爵士(Sir Allen Lane)打算在埃克塞特火车站的书报摊买一本便于旅途阅读的好书的时候,只看到我刚才描述的那些平装书,以及一些无聊透顶的流行杂志。这位雷恩爵士刚刚探望过著名的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正在回家的路上,时间是1935年。

没错,在1935年之前,你想读一本好书、读一部经典名著的话,只能到书店花上一笔令人轻松不起来的金钱,或者到公共图书馆办一张借书卡并且排一两个月的队(好书嘛,借阅的人自然不会少)。

在埃克塞特火车站的雷恩爵士为此感到相当震惊,也相当遗憾。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他决定要尽力改变这个现状,为文化传播事业作出一点贡献。也就是,让更多的人用更便宜的价钱读到更好的平装书。不久之后,他创立企鹅出版社。

第一批企鹅丛书出版,有阿加莎·克里斯蒂、欧内斯特·海明威和安德烈·莫洛亚等当代作家助阵。每本售价6便士,当时相当于一包普通卷烟的价格。这个价格便宜得令众多出版商和作家感到极度愤怒。但与此同时,却得到很多读者真诚的感谢和热情的支持。如果我活在那个年代,当然会加入企鹅支持者的行列。

理想很伟大,市场却很残酷。企鹅发动的平装书革命的确是一场革命,一旦失败,身败名裂恐怕是夸张了一点,但是血本无归绝对是不可避免的代价。雷恩爵士后来也承认这是一次赌博。不过,他赢了,英国也赢了。

企鹅出版社还没站稳阵脚,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人们发现,价格低廉、外表简陋但内涵丰富的企鹅丛书更容易传播。这只可爱的企鹅,给予无数彷徨的心灵最强力的支持,使人们熬过最艰难的日子,无惧最暴戾的轰炸,最终走出阴暗的防空洞,重新拥抱美好的阳光。企鹅从此声威大震,平装书也从此成为图书市场的主流。

我是爱书家,不是藏书家。每次扫视书柜,看到一排整齐的企鹅,我都会心生感激之情。谢谢企鹅,谢谢所有平装书出版社,让我等清寒文人得以过上无比富裕的生活。

 



2024年12月20日

太阳与繁星

  

印度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在1916年访问日本,其后出版《飞鸟集》。这部英文诗集由300多首短小精悍的诗歌组成,显然是受到俳句的启发和影响。

顺便一提,“飞鸟集”是个不够准确的译名。原文是 Stray Birds,译成“离群之鸟”、“迷途之鸟”或者“漂泊之鸟”,都比“飞鸟”恰当。只不过,由于始作俑者是权威学者郑振铎,无人胆敢质疑,遂以“约定俗成”这个理由默默承传下来。

本人无意在此讨论翻译问题,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诗集中一首精彩的诗(其实也就是一句诗)。

请看第六首,原文如下:

 

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 you also miss the stars.

(如果错过太阳时流了泪,你也会错过繁星)

 

精彩的诗句!有意境、有情趣也有哲理,如俳句般精致。当然,它所蕴含的哲理需要细细咀嚼。

活跃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智利作曲家、民谣歌手维奥莱达·帕拉(Violeta Parra)有一句名言,正好可以作为它的解释和补充。她说:

 

Don't cry when the sun is gone, because the tears won't let you see the stars.

(太阳离去时不要哭泣,因为眼泪会令你看不到繁星)

 

这就十分清楚了。你错过繁星的原因是因为眼泪蒙蔽了你的双眼。泰戈尔的诗句和帕拉的名言都在劝导世人:不要因为过去而忽视现在和将来;不要沉湎过去的痛苦而让眼前的美好流走。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值得大家注意(这也是常常被人忽视的地方),那就是泰戈尔所使用的语法。

语法上,泰戈尔的诗句是条件复句,但不是条件句的基本形式。也就是,主句没有用一般将来时(you will also miss the stars),而是用一般现在时(you also miss the stars)。这种条件句不太常用,但有特定的意义,可以表示惯常的情况和通用的规律。由此可见,泰戈尔不只是像朋友一样给予我们劝导,而且像哲人一样用一种超然的态度揭示一个普遍的真理。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泰戈尔诗艺之不凡。

 



2024年12月19日

绵羊仔

  

看过1953年经典电影《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的朋友,一定会对两位主角——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和格里高利·派克(Gregory Peck)——骑着一辆韦斯帕牌(Vespa)绵羊仔在罗马街头穿梭(或者说横冲直撞会更贴切)的一幕印象深刻。真是惊险又浪漫啊!而最令人羡慕的是,所有损失竟然可以用一个谎言来埋单。

“绵羊仔”是粤语对 scooter 的叫法,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则通用“女装摩托车”这个名字。必须指出,女装摩托车其实是错误的理解,scooter 并没有性别歧视。不但如此,当初它是为男士们发明的。只不过,scooter 有几大特征对女士们提供了体贴的照顾,一是车身小巧轻便;二是座位前设有脚踏板;三是绝大多数采用自动档变速箱。

绵羊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于准确的年份和具体的发明者,暂时还处于没完没了的争论之中,因为有多个国家的多家公司都声称拥有这个殊荣,包括韦斯帕的前身。

不过,就算慵懒的意大利人不是绵羊仔真正的发明者,他们也肯定是真正的爱慕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绵羊仔产地,直到1970年代才被日本超越。所以如果你有机会去意大利,尤其去罗马的话,一定要租一辆绵羊仔穿梭一回呀。

《罗马假日》这部电影也在全球青年男女的心中穿梭。受其影响,绵羊仔的销量亦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激增。到1950年代后期,还形成一种以绵羊仔为中心的次文化(所谓次文化,是指非主流但有一定影响力的小众文化)。这些非主流时尚一族自称摩斯族(Mod),他们听美国现代爵士乐(后期被摇滚代替)、看法国新浪潮电影、穿色彩艳丽的意大利西装,最重要的是,必须骑着一辆绵羊仔。

摩斯族在1960年代末一度衰落,在1970年代后期又突然复兴过一段时间。进入1980年代,摩斯就真的过时了。

尽管如此,绵羊仔并没有随之衰落,反而走进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里。“性感厨师”詹姆斯·奥利弗(Jamie Oliver)也是骑着一辆绵羊仔在伦敦市内大小街道穿梭,搜罗各种食材。

其实我也曾经拥有过一辆绵羊仔(品牌是本田),至于它的骑师是否性感,我就不便自评了。

 



2024年12月18日

Plimsoll,Sneaker 和帆布鞋

  

在村上春树的随笔集《象厂喜剧》里,有一篇十分有趣的短文,标题叫《我的 sneaker故事》。

Sneaker,按字面解,是“鬼鬼祟祟的人”之意。后来用来指“胶底运动鞋”,尤指“帆布鞋”。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所联系。我们知道,穿皮鞋走路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而穿胶底鞋则几乎不会发出声音。换言之,穿着胶底鞋的人,可以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到某人的背后,然后,哦呵呵呵……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胶底鞋便叫“sneaker”啦。

村上还在那篇文章里查究出 sneaker 的由来。它是一个叫詹姆斯·P·布拉德利的波士顿商人在1872年发明的……

当读者为掌握一个冷门又有趣的知识而窃喜的时候,文章的最后一段却突然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速调头。村上写道:“我时常心想,胶底鞋是什么人发明的呢?想来想去,便说了上面的谎。”哎呀,这真是兜头一盆冷水。当然,我想读者会被这盆冷水淋得哈哈大笑的。

有趣的是,文中提到的那个年份,村上却有可能蒙对了。英国人的确在1870年代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双帆布面橡胶底的鞋。根据其功能,制造商称之为“沙地鞋”(sandshoe)。不过,穿着它在沙地上工作的工人却给它起了个诨名叫“plimsoll”。Plimsoll,原本是指“船身载重线”。为什么扯上船身载重线?想想帆布鞋的形状,再想想穿着帆布鞋踩在沙地上的情境,你就不难找出答案了。

英国的plimsoll1880年代进入美国,颇受欢迎,各地商人纷纷设厂生产。如是者发展到1917年,广告代理商亨利·尼尔森·麦金尼希望扩大顾客范畴,便在名字上做文章。想来想去,最后想出 sneaker 这个奇葩一样的名字。奇葩就对了,这恰好正中美国新一代青年那标新立异的心。

关于帆布鞋的故事,还有最后一段插曲——放心,我不会像村上春树那样“捉弄”读者的——话说在1921年,美国篮球员查克·泰勒加入一支由匡威橡胶鞋公司赞助的篮球队,叫匡威全明星队(Converse All Stars)。这家伙的特长显然不在篮球之上,而在篮球鞋。经他改良的 sneaker 更适合篮球运动,也同样适合休闲活动。更重要的是,穿上它之后,你会变得特别“有型”。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型人”、“潮人”必备的装备。我,当然也有一双。

 



2024年12月17日

苦行记

  

《苦行记》(Roughing It)是马克·吐温(Mark Twain)在1872年出版的著作,是一部半自传体游记小说。它一放上书店货架便成为畅销书。

这并不是吐温的第一个出版物,早在1867年,短篇小说集《卡拉维拉斯县的驰名跳蛙及其它小品》已经奠定其幽默作家的地位。1869年,另一部半自传体游记小说《傻子外国旅行记》使它的作者成为超级畅销作家。自那之后,幽默和畅销便是吐温的关键词。

朴素的语言、豪放的结构、不修边幅的幽默,吐温作品的特点非常显著。很多美国作家或者不承认,但是也很难否定,吐温是美式幽默的巅峰。即便到了今天,他依然被不断模仿,却从不曾被超越。

然而话说回来,就这一部《苦行记》而言,恐怕要让那些试图通过阅读来获得一夜狂笑的读者有点失望了。吐温招牌式的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只在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出现。不,准确地说,应是前三分之一。随着情节的发展,幽默的元素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给人一种记者写报道的感觉,虽然一如以往地生动,却明显带有冷峻的笔调。为什么会这样?

1861年夏天,年轻的吐温就像很多美国年轻人一样,怀着发财致富的淘金梦,乘坐长途马车从东到西横穿美国,到狂野的西部去。《苦行记》前三分之一就是讲述这个漫长而苦闷的旅程。尽管旅途艰辛,尽管身体遭受难以言表的煎熬,吐温仍然以一贯的幽默自娱自乐,或者自我解嘲。

好不容易到达西部之后,吐温打过工,炒过股票,投资过金矿和银矿,最后却落得个一贫如洗、两手空空的下场。这时候,他终于在虚荣、贪婪、险恶、奸诈、卑鄙、自私的社会环境中清醒过来,他发现只要良心未泯,根本无法在此立足。这就是《苦行记》后三分之二的内容。

淘金梦幻灭,吐温心灰意冷,即便多年之后追述往事,他也无法用幽默的态度一笑置之。其实,真实有时候比幽默还要幽默。他为人们刻画的这一组深刻而细致的世俗版画,真实得令人羞愧难当,正如他后来用“镀金时代”一词划破“黄金时代”的伪装一样。美国人应该感谢他,除了他,还有哪个美国作家有如此的洞察力和如此的勇气?

当时一定没有人会想到,《苦行记》的“变调”竟然是一个预兆。它预兆吐温一生的写作风格的变化。在吐温的晚年,他对人性感到失望,文字亦随之变得严肃、深沉。那么,在吐温临终前写的《自传》中,他是用什么心态回忆《苦行记》这部作品的呢?是的,他笑了。

 



2024年12月16日

雷鬼传奇

  

狭义上的雷鬼音乐(reggae),是指1960年代后期首先在牙买加出现,并且在1980年代初期疯魔全世界的一种舞曲。当然,今天广义上的雷鬼,也用来泛指所有带有加勒比海风情的舞曲。

雷鬼发源于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贫民区,居住在那里的穷人苦中作乐,将斯卡(ska)舞曲改造,以适应其自由奔放的舞步,再随意填上反映社会问题或者宣传某种信仰的歌词。这就是雷鬼的前身。

雷鬼这个奇特的词,“reggae”,据说是从名词“rags”和形容词“ragged”演变而来的。这单词有两个意思,一为“衣衫褴褛”,二为“争吵不休”。明摆着,它是别人对这班玩雷鬼音乐的死穷鬼的讥笑,而且是非常轻蔑的双重讥笑(既讥笑他们的形象,也讥笑他们的音乐)。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远有哥特式、巴洛克,近有摇滚、雷鬼,艺术家们以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使讥笑者最终沦为被讥笑的对象,把蔑称最后化为历史上的一道耀眼的光芒。而使雷鬼吐气扬眉,一鼓作气冲出小区域,走向全世界,完全可以归功于这位传奇人物,他就是鲍勃·马利(Bob Marley)。

黑白混血儿马利在1945年出生,童年和青春期都在金斯敦的贫民区度过。18岁组成乐队开始音乐生涯,一直默默无闻。不过,雷鬼强劲的节拍开始受到英美一些知名歌手和乐队的关注。1968年,披头士(The Beatles)推出的热门歌曲 Ob-La-Di, Ob-La-Da,使雷鬼首次现身世界大舞台。当人们想了解多一点雷鬼的时候,拥有一大把鞭状长发、作风狂野的雷鬼歌手马利便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1972年,马利和他的乐队嚎叫者(Wailers)签约英国的小岛唱片公司,翌年凭借专辑 Catch a Fire 首次杀上流行榜。其中单曲 I Shot the Sheriff 更成为多国流行榜的冠军歌。这也标志着雷鬼正式成为流行音乐的一种类型。其后,No Woman, No Cry1975)、Waiting in Vain1977)、One Love/People Get Ready1977)、Is This Love1978),Could You Be Loved1980)、Baffalo Soldier1983)等单曲先后成为大热金曲,奠定马利在流行乐坛的地位。

成名后,马利开始利用歌曲推广他所信奉的一个稀奇古怪的宗教——拉斯塔法里(Rastafari)。该宗教勉强可以说脱胎自基督教,只是信徒却相信当时的埃塞俄比亚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是弥赛亚……啊,虽然令人耸肩和摊手,但客观地说,拉斯塔法里的教义还是相当正面的,因此不应把它视为邪教。我们可以从马利在1973年录音、在1992年经过后期处理后首次推出的单曲 Iron Lion Zion 中窥其堂奥。这单曲有点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尽管雷鬼热潮已经过去,尽管歌手已经离世有11年之久。

1981年,马利因癌症去世,年仅36岁。他在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儿子说:“金钱买不到生命。”也许他在弥留之际回想起贫民区的岁月,那些纵使艰苦但有音乐就感到满足和快乐的日子。他想告诉不知道贫穷为何物的儿子,金钱并不意味着一切。歌颂生命吧,不管衣衫褴褛,还是衣冠济楚。

从破败不堪的贫民区走向金碧辉煌的舞台,然后在最璀璨的时刻灰飞烟灭。马利一生的足迹也就是雷鬼发展的轨迹。因为传奇人物的离世,雷鬼在人们的缅怀中响彻世界,但是不到几年,后继无人,从此走向衰落,或者被其他流行音乐类型吸收,成为点缀。

然而,今日的金斯敦街头,雷鬼音乐依然一首接一首,绕着鲍勃·马利的铜像,送走一个又一个的加勒比落日。斯人已去,传奇长存。

 

Bob Marley - Iron Lion Zion (Official Music Video)



2024年12月15日

笨拙的小人物

  

《笨拙》杂志在1841年创刊,是英国十九世纪一份著名的幽默和讽刺期刊,其影响力在1850年代达到顶峰。

论及这份杂志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毫无疑问是它赋予“卡通”以现代意义。从这一点上看,它确实有过进步的阶段。遗憾的是,从1860年代开始,《笨拙》变得顽固守旧,转而鼓吹小市民庸俗的价值观和虚伪的道德观。最令人反感的莫过于,它对后印象派和唯美主义运动的冷嘲热讽,以及相当过分的穷追猛打。

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笨拙》除了集中火力攻击奥斯卡·王尔德之外,也腾出一些空间展示其建设性的一面。对读者来说,这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小人物日记》(The Diary of a Nobody)一度肩负传播正能力的重任。

《小人物日记》是一部典型的漫画小说,它由格罗史密斯两兄弟联手创作。哥哥乔治(George Grossmith)是喜剧演员,负责撰文;弟弟威顿(Weedon Grossmith)是漫画家,负责卡通插图。小说1888年开始在《笨拙》上连载,颇受好评。1892年出版单行本,销量亦非常好,成为当时的超级畅销书。

《小人物日记》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人物的塑造。尤其是主人公查尔斯·波特,一个中产阶级中典型的小人物,思想保守、行为谨慎,是《笨拙》所赞赏的正派人士。这个乏味的人,却有不乏味的生活。各种意料之外的大小事件纷至沓来,与他一直渴望的平淡如水兼有条不紊的生活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所有幽默都是矛盾的产物,所有幽默都在柴米油盐之间迸溅。没有自嘲,没有讽刺,也没有引经据典,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做文章,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思想和灵感。

然而,只有幽默,不足以令《小人物日记》长盛不衰,乃至今天仍然不断再版。要知道,英国文学中的幽默作品俯拾即是,很多红极一时的作品一旦失去时效性便无人问津。《小人物日记》凭什么超越时代呢?

除了二十世纪多位知名作家极力推荐之外,我想,关键是小说中一些容易被忽略却又产生重要作用的现代元素,那就是情景喜剧的元素。翻开这本小说随便选取一个章节,它都会是一集趣味无穷的电视剧。而且,场景不多,不怎么需要外景,拍摄费用一定很节约,有没有电视台愿意尝试一下?

 



2024年12月14日

印度神剧

  

近年印度电视剧突然走红。据说它们是以华丽的场面和正面的道德教化作用取胜,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家庭里,成为娱乐大餐。

我承认,我没有看过任何一集印度电视剧,更遑论一季和一整套了,因此对之作出全面评析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看法还是有的,毕竟以下经历和感受都并非本人虚构。

那一年,我在婺源汽车站的候车室,等待乘坐开往鹰潭的长途客车。候车室的大屏幕电视机正在播放一套印度电视剧,名字我已经忘记了,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放在心上。

我看到的情节是,一个男青年(相信是男主角)冲破了医务人员的围追堵截(我猜想,他是被诬陷有精神病什么的),然后在星月下的旷野一路狂奔。就在他狂奔之际,镜头不时切换到一个女青年(相信是女主角)的闺房,她正在倚窗遥望夜空,叹息连连……

之后,镜头不断地在这两个场景之间切换。导演应该是在交待男主角正奔向女主角,而反复切换以增加观众的焦虑感,是值得称赞的做法。可惜我对电视节目没多大兴趣,便从背包拿出一本托马斯·哈代的《还乡》,一头扎进小说的世界。

读了一百多页,我才有意识地看一下手表。汽车应该快进站了。我把书收好,顺便扫一眼电视屏幕……天啊,说实话我真的吓了一大跳!那男主角仍然在旷野狂奔!心里很久没有这么纳闷过了,我不得不向身旁的老人请教:“他怎么还在跑?跑了超过半个小时了吧?”那老头几乎用半个小时把带有眼睛的那一面头部转到我的方向,然后用温某宝前总理那温暖得让人昏昏欲睡的语速说话:“你……刚……才……说……什……么……”天啊,我再一次吓了一大跳!原来印度电视剧的慢节奏是会传染给观众的,幸好我刚才没有看。

1955年,独立后的印度政府通过法案,禁止外国传媒在印度境内活动。显然,此举只是针对前宗主国英国。于是,一直向印度人民提供高质量节目的英国电台和电视台就被迫撤退。

正如几乎所有殖民地一样,文明的帝国主义一旦离开,麻烦(甚至灾难)就陆续出现。经过好几年的试探,到1959年,印度人才初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印度电视台正式在德里开播。可是,另外一些技术问题就要等到1975年才得到勉强解决。覆盖全国?不,只覆盖七个大城市。至于电视节目的质量……哦,如果说21世纪的印度电视剧还在旷野狂奔,那么以前的电视剧就是在精神病院里挣扎了。

 



2024年12月12日

从“左胶”说起

  

警告以下内容含有粗口、詈辞、不雅用语和性器官名称,小清新、玻璃心、道德洁癖者以及未成年人请移步。

 

粤语真是博大精深。近年出现的新词“左胶”便是很好的例子。

所谓左胶,表面上是指思想左倾且行为胶化的人。

胶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硬胶化,即变成硬橡胶或者硬塑料一样,一旦成型就不能改变,借以比喻一个人顽固、死板、刚愎自用。

当然,以上只是左胶的表面意思。会听、会说粤语粗口的人就会知道,左胶其实带有一股用粗口骂人的快感。

关键在“胶”字,它是“鸠”的谐音,“硬胶”则是“憨鸠”的谐音。鸠,当然是一种鸟,同时也是男性生殖器的俗称。很多地方都有借用鸟类指称男性生殖器的传统,广东也不例外,人们借用“斑鸠”这种鸟。又跟很多地方一样,生殖器是可以用来骂人的。广东人骂人“憨鸠”,就等同于骂人“傻屌”一样。

所以,左胶的真正意思是骂人思想左倾且行为憨鸠。

既然玩谐音玩得这么高兴,小弟就分享一个独家发明的歇后语,听清楚:“民主党大厦——左胶住晒”。例句:你今日做乜鬼啊,成座民主党大厦咁,左胶住晒!

“憨鸠”还有一个同义词“笨7”。对,必须用阿拉伯数字“7”才是正字。因为“7”的形状像耷拉着的男性生殖器,接近“废柴”。

“废柴”一词近年很火,已经成为全国性用语。有些女性朋友甚至自称“废柴”,令人啼笑皆非。“废柴”在粤语中指不能使用的男性生殖器,通常是用来骂窝囊的男人的。

我们还是继续探讨神奇的“7”吧。前港委书记……不对,是前港区特首梁振英同志有个绰号叫“六八九”,这是前立法会黄议员给他起的。这个绰号表面上是讽刺他在北京控制的小圈子“选举”中以689票低票当选特首,实际上又隐含另一种嘲笑。想一想,6-8-9……欠7,这个人真是“无7用”。

我本来是很喜欢7这个数字的。不过,如果你“揾笨7”,喊我“7爷”、“7叔”、“7哥”什么的,我一定跟你拼了。